静网PWA视频评论

谈民族文化产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10月20日

- txt下载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已然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具有较为丰富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但随着文化产业的逐步成熟,以及新形势下环境的变化,也显现出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产业融资难和人才匮乏等问题。本文对青海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发掘原生态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加大融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增强电子商务在民族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注重人才引进、加大开发力度等建议,以助推青海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产业;SWOT分析法;高质量发展
1992年我国政府首次认可“文化产业”这个概念,随后逐渐开放对文化活动的监管,引导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迈进,到2000年,文化产业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青海位于我国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着巨大的经济发展需求和潜力。青海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藏、回、土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形成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为青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总书记强调:“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①。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愿景与行动》(2015年)中也提出,青海省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应重点优先发挥民族人文优势,以促进青海省经济不断地向好、向快发展。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强调,要谋划好青海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②。相信,大力发展青海民族文化产业将成为推动青海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手。
一、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民族文化是建立在“文化”宽泛的定义之下,由生活在特定地域空间内的族群为适应生息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被各民族多数成员普遍接受和世代相传的产物,集中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个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国家,除汉族文化外,其他55个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道路。首先,民族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如土族的“盘绣”,除保留传统手工艺外,还增添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不仅保证了文化的沿袭,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其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需要找到新出路。相比经济稳步提升的非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少数民族地区的外部环境复杂,不确定因素尚多,经济增长压力较大,文化作为其发展的一大优势,大都未被充分开发,未形成特色产业。再者,文化产业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作为特色产业来发展。无污染、可持续的绿色产业,既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快速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青海民族文化产业的SWOT[[1]分析
(一)优势条件1.民族文化资源丰富。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藏、回、土、撒拉等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仍保持着原有的古朴,如藏文化独特而鲜明,内容极为丰富,体现在藏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土族,其民族文化也较为丰富,例如“安昭舞”“花儿”民间刺绣等。2.宗教文化易形成文化品牌。青海地区主要以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两大宗教文化为主。据资料显示,全省现有佛教寺院600多座,伊斯兰教寺院也有1000余座。其中塔尔寺是我国藏传佛教的六大寺院之一,寺院建筑瑰丽壮观,被誉为“艺术三绝”的酥油茶、壁画、堆绣更是藏族艺术中的奇葩。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宗教活动对提升青海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强大品牌效应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3.文化产业总体规模稳步扩大。从2011年至2018年青海省GDP和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回归分析看,线性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R2为0.95(见图1),达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水平,表明大力投资文化产业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1年至2018年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GDP从2011年的1670.44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2865.23亿元,增长了1.72倍,文化产业增加值也从2011年的29.4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72.10亿元,增长了2.45倍。虽然青海文化产业的发展相较国内发达省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
(二)劣势因素1.政府支持力度不强。因地理、历史、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政府对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未制定统一的长远规划。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监管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多头立法、多方共管的局面经常出现。严重阻碍了青海民族文化产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2.产业融资渠道单一。民族文化企业融资主要来自内源融资,外源性融资占比较小,自身融资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对企业的生产规模、项目投资等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2]。政策性融资支持力度也不强。青海省政府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实质性的帮助措施却很少。3.人才资源匮乏。青海省科研机构较少,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省从事文化事业的机构共计1108个,从业人员6620人。相关从业人员虽逐年有所增加,但素质普遍偏低,对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了解不充分,缺乏文化创新和营销管理人才。
(三)产业发展机会1.国家对西部经济的重视和青海地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2020年5月17日《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支持青海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机遇和动力支撑。2016年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指出:“青海的最大价值在生态、最大责任在生态、最大潜力也在生态。”对青海来说,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包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包含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青海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积极开发和培育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也是结合青海省“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具体表现。据青海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6年青海省文化产业总投入占GDP比重不足1%,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互联网信息的快速发展。当前青海信息化还处于较低水平,但只要抓住“互联网+”机遇,通过借助电商渠道和网络优势,把民族工艺品、服饰等产品“引流上线”[3],企业之间通过构建网络沟通平台,信息互通有无,避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就可以让民族地区的农牧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让高质量“特”字号产品“走出去”。
(四)外部威胁1.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受限。一方面,有少部分特色原生态民族文化出现了失真、过滤甚至失忆的现象。只传承其表面形式,缺乏内涵。另一方面,文旅相关法制不健全,管理部门的不作为和短视行为,加剧产业的畸形发展。2.部分民族文化后继无人。由于民族文化的参与性不强及现代因素的冲击,年轻人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意识逐渐淡化。此外,民族文化也讲究传承,大多是口口相传,少有文字书籍留底,致使部分民族文化后继无人。
三、青海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认为,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是经济,软实力是文化,而能够使一个国家软硬实力相融合发展的产业就是文化产业[4]。鉴于目前青海民族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发掘原生态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目前,在青海黄南、玉树等地区依然保留着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特色,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类型,也成为打造青海民族文化品牌的先天优势。所以青海可以将先进技术与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积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如建设民族文化艺术馆、举办民族文化产品推介会,在不破坏原生态文化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这将有力地促进“青”字招牌的宣传和推广,塑造地区形象,不断增强地区凝聚力和辐射力,使青海民族文化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二)加大融资支持力度资金紧缺、投资薄弱以及投融资环境较差是青海经济发展面临的重点与难点。资金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青海可以依靠引进外部资金来支持投资民族文化产业项目。通过降低企业资本进入民族文化产业的门槛,积极扩展融资途径,建设多元投融资途径;出台鼓励政策,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有一定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落户青海工业园区,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民族用品生产加工基地。
(三)积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对青海地区来说,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利于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2017年上半年,青海共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130.40万人次,比2016年同期增长20.3%;实现旅游总收入共计347.01亿元,增长22.6%[5]。总体而言,青海旅游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进一步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多样化的青海民族文化产品,形成青海特色形象品牌,将促进青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
(四)增强电子商务在民族文化产业中的应用鼓励民族文化企业尝试打造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之间实现即时信息沟通,年轻人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民族企业应该把民族特色与现代元素有效结合,利用网络科技加以包装,加大对民族文化的推广和宣传,以带动民族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注重人才引进、加大开发力度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完善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就需要培育民族文化人才。青海地区居民的文化水平整体较低,有些民族文化中的默会知识常常是难以言传的,如同仁的唐卡、土族的盘锦,都成为了当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所以,完善民族文化产业的人才发掘与引进机制,提供“人尽其才”的发展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培养既熟悉本地文化又有发展文化产业能力的特殊人才。注重青海地区产学研的结合,在高校设置特色学科,培养从事本地区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的综合管理人才。最后,依托人文地理优势,培育文化与技术人才。如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唐卡制作等,就地取材,通过一定的组织培训,将这些手工技术人才转化为民族文化产业的人才。
四、结语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仅是手段,也是目的。对于像青海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省份来讲,不仅要增加GDP,文化也是必要的营养元素。将二者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营造青海地区的民族文化氛围,激发文化创造力。同时,也能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战略相结合,为青海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开辟新路径。注释①佚名:引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来源:央视网.2017-12-1809:18:45.②罗藏、薛军: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不断开创新青海建设新局面.来源:青海日报.2018-07-2508:39.
参考文献
[1]肖全良:基于SWOT分析的青海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4):81-85.
[2]赵佳: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3]牛月、贾伟、王倩楠:“一带一路”背景下青海省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J].知识经济,2019(1):29-30+53.
[4]张杰、李莱:青海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索[J].企业经济,2014(7):128-132.
[5]罗赟敏:青海省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融合关系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6):15-20.
作者:苏文俐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