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载

摘 要:近些年来,不论是在 经济 发展 领域,还是在社会进步上,传统文化在我国 现代 化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们逐渐地肯定这种观点,但是也要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利于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因素。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两重性
   中国 的现代化进程启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但是,它终究是以各种 历史 因素为前提。
  因此,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仍然要追溯到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①在16世纪以前,中国的 政治 、经济和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的传统文化令世界都为之侧目惊叹。自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仰仗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开始进入古老而封闭的中国。在西方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压力下,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和挑战,国人也开始渐渐反思传统文化的缺陷,希望在西方文明中寻求救亡图存之道。驱逐蛮夷,救我中华。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渐渐成为最为关注的主题。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随后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纳入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轨道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融合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将作为现代化的一部分贯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但是它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即如何应对现代化过程中的挑战,如何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发展趋向协调一致,从而加快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及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有所了解,不断地调整传统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合理有效地发掘有利因素,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本文主要分析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阻力因素和动力因素这两重性因素。
  一、影响现代化的动力性因素。
  1. 自强不息的奋斗观。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占据重要的地位。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孟子认为无论在乱世还是在太平盛世,都需要自强不息。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也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易经·乾卦》中更明确地表述了这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息的精神。
  几千年来这种精神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国人的血液中,深深地影响着、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中华儿女不断地奋发图强。近代以来,多少志士仁人为了抵御外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出坚强不息、奋发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也还是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是我们在新时代条件下更加需要发扬的精神。
  2. 以义为重的义利观。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早期发展中,就出现了“义利之辨”的讨论。“义”代表了仁义道德,“利”代表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物质利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前者与后者是公利与私利、他利与自利的关系。孔子主张“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要求人们在追逐利益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义”,即自己取利的行为是否是道义的。人们通常认为儒家的义利观,仅仅注重人的精神道德提升而忽视或压制人的物质利益,因此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这是没有了解到儒家的精义,其实儒家思想中并没有否定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
  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还积极提倡对于财富的追求。
  它更进一步地提出了解决在现实中义利关系问题相互矛盾的方案。首先,在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相互冲突的情况下,要顾全大局。其次,对物质利益的获取要在社会道义和规范的约束下有秩序地进行。最后,要把从社会来的财富,再反馈到社会中去。这些对于今天抵制利己主义思潮,净化社会风气,提升全民道德水平,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客观上刺激了人们的求利欲望,同时“商品拜物教”和“金钱至上”的思想也大量地在人的思想中存在着。“以义为重”的义利观对由利益欲、享受欲急剧造成的道德滑坡、人格丢失等一些丑恶、阴暗、卑鄙的社会现象无疑是一剂良方。如今,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经济现代化建设中,树立见利思义、义利并重的观念,按照 法律 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通过公平竞争来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正确处理社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反对一切不顾道义的自私自利行为。以义为重的义利观不仅促进经济行为的扩张,而且也有利于高尚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和谐观。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通过物质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来保持和 自然 界的和谐,但是已经有了初步的和谐思想,即不向自然界永无休止地去索取,追求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④说明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人置于从属自然界“天”的地位来考察,认识到自然界是有 规律 的,人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不能离开自然而为所欲为,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国以后,由于在方针政策制定上的偏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自然环境的恶化。我们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强化对“天人合一”的 科学 认识,接受这份宝贵的遗产,并加以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孟子的“仁民而爱物”之说,“仁民”是人本思想,“爱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爱物”而不弃人本,解决生态问题应继承这一思想。⑤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后来开始渐渐转移到对人性关怀和生命关注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 哲学 的内在本质特点。如孔子主张的“以和为贵”就是把“和谐”
  思想推广到了人际关系上,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⑥也就是说“人和”是最重要的,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转向人际关系的和谐,把人向自然界追求的价值取向与人追求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的目标统一起来。
  二、影响现代化的阻力性因素。
  1. 缺乏开拓创新的科学意识。
  虽然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具有了在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也形成了较为先进的思想方法,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由于中国哲学重悟性和经验的原因造成的。而且历代的统治者也往往在抑制科技方面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所以在儒家的经典中是没有这类描述和褒扬的,从事技术一类的工作是上不了台面的事,自然也就不会像考科举一样,人人都趋之若鹜,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儒家典籍。人们追求仕途而放弃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也就相对地造成了技术的落后,同时科举制度也牢牢禁锢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开拓创新意识。此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与科学背道而驰的“迷信”思想,使得我们的发明技术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我国的四大发明。我们把罗盘用于看风水,把火药做成爆竹烟花;而这些东西到了西欧国家,被用作开辟新航线的工具,制成炸药、火枪,反过来侵略我们。科学技术的落后是我国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和压迫的主要原因。其次,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因受观念、地域、经济基础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滋生出安贫乐道、知足常乐、“不患贫而患不均”、循规蹈矩的思想,这与现代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显然是背道而驰的。⑦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国是天下中心的观念,直到近代提出的“西学中源论”还是如此认为,除华夏外皆是蛮夷。盲目地排斥外来文化,高度的自我满足感和骄傲感使忧患意识淡薄,缺乏进取心和开拓创新力,使得中华民族在近代世界的快速发展中日益衰落。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