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儿童友好理念下的石家庄市周边通学空间优化探讨

2023年10月16日

- txt下载

本研究的重点更偏向于物质空间层面,对家庭及社会因素的考虑较少。在进行数据采集时没有对家长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情况做统计,然而,家长对儿童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下的人其空间需求以及对于儿童友好的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将以上因素纳入影响分析之中,使结果更具针对性。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儿童出行的安全问题
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容易受到城市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当前城市高度机动化发展的情况下,儿童的行为活动受到限制,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胁。尤其是在上下学期间,层出不穷的交通安全问题大大加剧了家长的接送行为。有研究显示,部分城市小学儿童的家长接送率已经高达 80%以上[1],过高的接送率又会导致小学周边出现交通拥堵与秩序混乱,进一步给儿童的出行造成安全隐患。交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空间问题的反映。复旦大学臧志军教授曾指出,家长全程接送会降低儿童的独立性,阻碍其必要的社会交往,因此呼吁改善学龄儿童的日常通学空间环境,从源头解决问题,以促进儿童的安全独立出行。
1.1.2 城市小学周边空间问题
小学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其周边空间环境的品质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如今各城市学校周边空间环境质量却不尽人意。当前,我国已进入素质教育发展阶段,除大量增建新学校外,原有学校也进入改扩建的高潮。但从我国当前小学建设情况看,学校及周边环境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大多比较传统与落后[2]。一方面,人们过多地关注于校园内部的空间设计,却忽视了校园外部与之紧密相连的城市各类公共空间的规划管理,导致出现了街道空间脏乱嘈杂、学校周边存在不良娱乐场所、上学环境单调无趣等问题,儿童上下学活动的体验感较差;另一方面,对于小学及其周边空间环境规划设计不够精细化,缺少儿童的参与,导致无法全面地掌握儿童需求,使得小学周边的公共场所和设施仍然是以成年人为使用主体,给儿童的通学行为造成了障碍。
1.1.3 《石家庄市儿童发展规划》的实践
2012 年,为维护儿童权利、优化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石家庄市政府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 年)》《河北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和《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了《石家庄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从健康、教育、福利、社会环境、法律保护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和发展策略,力求打造一个“儿童友好型城市”。为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规划》提出了“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及“强化城乡社区儿童服务功能”等 14 项具体措施,着眼于交通和周边商业设施的监管。虽然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主要还停留在公共政策上,并未落实到具体的道路空间规划设计中。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石家庄市小学周边空间环境的儿童友好建设工作仍需要继续深入,兼顾“硬件设施”的普及与“软实力”的提升。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调查石家庄市学龄儿童的空间认知特点及通学行为特点,在对儿童友好城市理念进行梳理与解读的基础上,以儿童需求为导向,总结出“儿童友好”下的通学空间诉求。
(2)调查研究石家庄市主城四区内小学周边通学空间的现状,总结石家庄市小学周边通学空间的特征与存在问题,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估石家庄市小学周边通学空间的儿童友好度,根据影响因子权重和因子综合得分,找出石家庄市小学周边通学空间的优化方向。
(3)从规划设计、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石家庄市小学周边通学空间的具体优化策略,并对具体小学做出优化示意,以期改善小学周边通学空间的品质,为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有趣的上下学环境。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将“儿童友好”的理念融入到通学空间的研究中,探索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方法对小学周边通学空间的作用机制,为小学周边空间环境的优化设计提供新思路。研究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定性定量地分析小学周边通学空间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以儿童诉求为导向的通学空间优化策略。
(2)实践意义
以“儿童友好”理念为指导思想,分析出石家庄市小学周边通学空间的优化方向,为政府制定决策、实施计划提供“儿童需求下”的新视角。同时,以优化小学周边通学空间为契机提升石家庄市城市空间的儿童友好度,对于促进儿童独立出行以及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相似城市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和通学空间优化提供借鉴。
..............................
第 2 章 小学周边通学空间的儿童诉求调查
2.1 儿童的身心特征
2.1.1 儿童身体特征
6-12 岁是儿童身心发展急速变化的时期,此时儿童会逐渐脱离成人,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在身体、心理还是行为认知上,其个性特质都会逐渐变得清晰。2020 年最新发布的儿童标准身高体重对照表显示,我国 6-12 岁学龄儿童的标准身高在 108-160cm 之间(见表 2-1),不同年龄儿童的身高和行为尺度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小于成年人。
表 2-1 2020 年 6-12 岁儿童标准身高对照表
6-8 岁儿童的视线高度约为 112cm,9-10 岁儿童的视线高度约为 128cm,11-12岁儿童的视线高度约为 146cm。成年人在行走时的水平视线能看到身体两侧近90°内的范围,垂直方向上的视线范围约在 60°左右。为了看清道路,人行走时的视轴线还会向下偏移 10°[50]。相比于成人,儿童行走时能看到的范围要更小,且更加关注于路面及身高以下范围内的事物。
..........................
2.2 儿童空间认知与通学行为特征调查
2.2.1 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
2.2.1.1 调查内容
为了掌握儿童对小学周边空间环境的实际需求,本节进行了儿童空间认知与通学行为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调查小学周边空间环境儿童能感受到的空间意象要素类别与数量,发掘儿童对通学空间的认知特征和关注点。
(2)调查学龄儿童上下学时的行为活动类别、小学周边喜欢或讨厌的活动空间、对儿童活动造成困扰的问题、对小学周边空间环境的期望等。
(3)掌握儿童的通学行为,包括出行方式、出行时间、是否有人陪伴等。
2.2.1.2 调查方法
(1)认知地图法
认知地图法是指使用笔或其他工具,在纸上或图上将空间意象记录下来的方法[53]。这种方法能够探求人们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空间环境的,在规划与设计领域此方法是一种从心理角度探求的方法。由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所以通过画图的方式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儿童把握空间的过程,了解儿童印象中的小学周边通学空间的整体组成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相比于问卷访谈而言具有更大的开放性[54]。具体的操作步骤为:在不提供小学周边实体空间信息的情况下,要求儿童采取自由描绘的方式,以学校为起点回忆并画出从学校到家这段路上最吸引和影响自己活动的所有事物。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研的目的一方面是为认知地图作补充,完善儿童绘图中遗漏的元素,弥补儿童因绘画能力的束缚导致无法清晰地表达意图;另一方面在于掌握儿童的通学行为,包括出行方式、出行时间以及在路上的行为活动类型等。
调查问卷分为儿童版与家长版。儿童版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绘制认知地图;第二部分为选择题,包括出行时间、出行方式以及小学周边空间环境中喜欢或讨厌的事物等(附录一),儿童版问卷由学校老师课后统一发放。家长版问卷内容除了解儿童基本的出行信息外,还涉及到家长在接送时家长自身的行为信息以及家长对等候空间的相关意见。家长版问卷一部分由调研者在校门口随机发放,另一部分则通过问卷星网站发放。
....................................
第 3 章 石家庄市小学周边通学空间特征分析......................................31
3.1 石家庄市主城区小学总体概况......................31
3.1.1 空间分布特征...................................... 32
3.1.2 小学服务范围....................................... 32
第 4 章 石家庄市小学周边通学空间儿童友好度分析..............................53
4.1 研究思路....................................53
4.2 研究内容.............................53
第 5 章 基于儿童友好的石家庄市小学周边通学空间优化策略...............................71
5.1 出行安全性优化策略.......................................71
5.1.1 完善通学空间的相关规划与设计指引............... 71
5.1.2 确定步行空间的管控范围与管控内容.................. 74
第 5 章 基于儿童友好的石家庄市小学周边通学空间优化策略
5.1 出行安全性优化策略
在出行安全性方面,亟待优化的指标有:X1 街道监控、X2 步行空间连续性、X5 街道业态。另外,由于 X3 机非隔离、X8 停车组织二项指标的儿童友好度值也较低,因此选择这 5 项进行优化。通过对儿童通学行为的调查可知,步行是儿童上下学时主要的出行方式。在当前儿童体能下降、活动空间减少等情况下,步行能够有效提升儿童的身体素质,增加儿童接触自然认识城市的机会,一个良好的步行空间是儿童独立出行的前提,石家庄市小学周边通学空间在优化时首先应对儿童步行空间进行管控与设计。
5.1.1 完善通学空间的相关规划与设计指引
(1)完善相关上位规划,引入通学网络概念
学区内构建良好的通学网络是保障儿童通学安全的前提,建议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层面引入通学网络概念,如雄安新区的规划中提出了“学径”概念,通过“空间划分+组织管理”明确网络化的学径组织与建设要求,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轨迹构建了学径系统[64]。石家庄以雄安新区、深圳、长沙等城市为参考,结合《石家庄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石家庄市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2013—2020 年)》等相关规划的要求,依托石家庄市的慢行交通系统,梳理小学周边儿童高频使用的生活性道路(次干路、支路),构建出儿童友好的通学出行网络体系(如图 5-1)。
图 5-1 石家庄市长安区通学网络示意
...................................
结论
本研究基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理念,通过调研分析,对石家庄市小学周边通学空间的现存问题及其优化方向进行了研究,并借鉴国内外优秀设计经验,提出了符合儿童诉求的石家庄市小学周边通学空间优化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儿童友好的通学空间应具备以下特点:步行空间安全连续,交通流线组织合理,空间设施舒适多样,空间环境易于识别、绿化景观易于接触。
(2)目前,石家庄市主城四区小学周边通学空间存在步行空间连续性差、交通管控不足;停留空间尺度失衡、缺少人性化设施;空间辨识度不高,功能单一无趣等共性问题。
(3)在影响石家庄市小学周边通学空间儿童友好度的各项因素中,安全性是最重要因素,舒适性与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则大体相当。不同类型小学周边通学空间的儿童友好度综合得分不同,其周边通学空间具有不同的优化方向。街道型小学应重点加强多样性和舒适性,社区型小学应重点优化安全性和舒适性。目前,石家庄市小学周边通学空间共有 11 项需要优化指标,其中步行空间连续性、等候空间、休憩设施、遮阳挡雨设施、环境色彩丰富度、小品设施多样性 6 项指标急需优化。
(4)基于儿童友好理念,石家庄市小学周边通学空间优化策略如下:
在出行安全性方面,在宏观层面上将通学网络的概念引入到相关上位规划中,保证儿童慢行空间权益;以 150m、500m、750m 的范围建立多层级的步行空间管控模式,保证步行空间的安全连续;根据不同的校门前空间形态特征划定不同的功能分区,优化交通流线;针对不同的学校类型和道路类型,采用不同的道路平面划分和道路侧立面设计。
在物质多样性方面,强化小学周边绿地、建筑前区、街角空间等小尺度空间的尺度、材质、界面及环境色彩风格,增加多类型景观设施,突出小学周边通学空间的趣味性与可识别性。
在活动舒适性方面,根据石家庄市小学家长接送率计算出了不同规模小学具体的等候空间需求面积,依据相关建设指引,对部分小学周边典型路段的人行道进行了拓宽设计。增加人性化设施,优化路面铺装,提升路面舒适度。
在空间的管理组织层面,总结了儿童参与规划设计的 5 种方法,建立通学空间反馈机制,实时评估,有效提升小学周边通学空间品质,全面保障儿童安全出行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略)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