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

2023年10月10日

- txt下载

篇一:智永《真草千字文》临习指导
智永《真草千字文》临习指导
一、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
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相传40年不下楼,书《干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退笔头置大笔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唐张怀瓘《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右图为作品局部)妩媚俊佻,今人疑为唐人摹本。然墨本较之刻本更易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何况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李嗣真《书后评》),这一点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人手。我们这次系列讲座选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迹影印本。
二、用笔概要
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干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分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
1.起笔。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
2.行笔。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
3.收笔。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注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三、临写准备
每当捌面对—本新帖时,应掌握—些临帖常识,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准备与心理调解,切不可“笔不论柔与硬,腕不论低与高”。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每—本字帖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书风、用笔、用纸、作者的取法等)、书写的背景(作品书写年代及作者书写时的年龄、心境等)、相关的评论等方面的资料,以便于我们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达至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
在临写智永真草《千字文》之前,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把握字形,确定临字的大小
此帖字径大多不过2厘米,结构方正稳健,气息畅达。由于这是智永书写的一本普及性书法字帖,因此它并不追求险绝多变的体势,而是注意结字的稳健、匀称,力求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以便于人们欣赏、学习。我们在临习时,要抓住本帖的这一要旨,把握住字形特点。初习时可悬腕书写,字形基本与原字相当为宜;待有一定基础后亦可悬肘书写,略放大字形。
2.对笔、纸、墨的选择
此帖真书介于中楷与小楷之间,可视为小楷。小楷在结字上要“舒展开疏,间可跑马”,因此对临写者指、腕的要求甚高,执笔要紧,运腕要活。总体而言,临习真、草二体,可如虞世南《笔髓论》中言:“真—(距笔头—寸)、行二、萆三,指实掌虚。”
小楷落笔及草书的折转引带全仗笔尖部位运行,所以动作要爽洁、清劲、准
确,宜用弹性较强的纯狼毫书写。
在用纸上,由于所临字较小,线条纤细,点画间留白较少,因此不宜在渗化严重的生宣上书写。平日临帖可用毛边纸,创作可选用七成熟的宣纸,如色宣、仿古宣、瓦当宣等。
在用墨上,同样应防止渗化,切忌为追求墨色变化而兑水书写。(下图为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四、真书的用笔分析
智永用笔“精熟过人”,其笔法绚烂多姿,富于变化。我们在临习前应先认真读帖,留意帖中相同点画的不同写法,找出规律。
(一)横的写法
1.长横
作为—字的主画,长横起着稳定字势、调节节奏的作用,应写得生动得势。此帖中的长横一般有三种形态:
其一如下图中“举”字长横,书写时笔管略向左下方倾侧,笔锋落纸后向左下方切笔,而后抵住右行,至收笔时将笔稍抵提起回锋。此横寓凌厉遒劲之势。 其二如下图中“妾”字长横,笔行至中段稍提,收笔向右下稍顿而成。此横呈轻灵婉转之态。
其三如下图中“具”字长横,尖锋入纸后迅速挺直右行,前轻后重,刚直有力。此横有劲健流动之势。
2.短横
短横在此帖中的形态颇多,或笔锋上行,取俯势,如下图中“老”字上横;或笔锋下顿,取俯势,如下图中“杯”字右部之横;或尖锋入纸,求劲利,如下图中“情”字右部的横;或切笔向右上提锋,求果断,如下图中“求”字的横;或平直坚挺,求沉实,如下图中“耳”字的上横;或婉曲多姿,求妍媚,如下图中“且”字的下横。
3.横的变化
汉字中的横画最多,因此其形态、体势的变化也颇多。深谙于此的智永在用笔上更是多变,下面拈出几例说明。下图中“土”字两横并列,上横前重后轻,取仰势而放之,下横前轻后重,取俯势而收之,对比鲜明。而下左图中“任”字右部的三横,上仰、中平、下俯,长短各异,变化自然和谐。又下图中“声”字中的横画,自上至下依次减细,且各横之间均有笔势上的照应,至末横处理成提画的走势。临写中,对横画较多的字,应多观察分析,找出共性,举—反三。
篇二:浅谈智永的书法艺术
浅谈智永的书法艺术——“精熟过人”
院系:艺术学院
班级:美术学(书法方向)133
学号:20130424320
姓名:李璐
浅谈智永的书法艺术——“精熟过人”
艺术学院美术学(书法方向)13320130424320李璐
【摘要】智永在书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上攀钟繇、王羲之笔法,下开唐人楷书先河。传“永字八法”即为智永整理钟、王书论所得。永字八法即永字的八个笔画,“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努、挑为趯、左上为策、左下为掠、右上为啄、右下为磔。”陈思《书苑菁华》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至于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宏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
【关键字】智永真草千字文永字八法
公元581年,杨坚(即隋文帝)即位,改元开皇,国号隋。公元589年即开皇九年,隋灭南朝陈,中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南北分裂,统一了国家。隋朝的历史虽然短,只经历了两代皇帝:隋文帝杨坚(公元581年-604年)和隋炀帝杨广(公元605年-618年),但隋朝在各方面都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成为灿烂的唐朝书法文化的先驱,为唐代书法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文化上,隋朝帝王对于丹青翰墨的重视不减前朝。隋文帝灭陈时接收了陈的法书名画八百多卷。隋炀帝更是在洛阳观文殿后建立“妙楷台”和“宝迹台”。妙楷台收藏法书,宝迹台收藏名画。武平一《徐氏法书记》载:“历周至隋,初并天下,大业之始,后主频求其书,往往有献者。”又云:“王师入秦,又于洛阳擒二伪王,西京秘阁之宝,扬都扈从之书,皆为我有。”
可见隋代收藏不少书画作品,这些书画作品后来也都成了唐朝内府书画收藏的基础。
思想上,隋代儒、道、释逐渐走向融合。两代皇帝曾下令对儒、道、释经典、论著作大规模整理、抄写,这也为书法的普及提供了机会。
教育上,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隋设置了“书学”,对书法进行高等教育,并有“以书取士”的措施促进书法普及、提高和发展。
此期书法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承继北朝的隋代铭石之书;二是继二王书风的墨迹及碑文。书法理论也颇丰,出现智永《永字八法》和智果《心成颂》。因为出于对智永的喜爱,所以详细介绍一下。
智永,俗姓王,名法极,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历梁、陈、隋三朝,传百岁而终。南朝陈、隋年间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王羲之七世孙,世称永禅师,以书名世。智永禅师善书,工真、行、草、章草诸体。唐张怀瓘《书断》把他的章草、草书列入“妙品”,隶书列入“能品”;并记载,隋炀帝曾对智永说:“和尚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书史会要》称智永“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为一时推重”。相传智永禅师曾写《真草千字文》八百多本送浙东诸寺。《真草千字文》是智永书风的典型代表。隋智果、僧述、僧特,以及初唐虞世南等均出于智永的门下。智永的最大贡献在于确立了“永字八法”的
书法理论。当然,“永字八法”是谁确立的?是王羲之?张旭?或智永?有争论,但目前基本定于智永。①
所谓“永字八法”,是指“永”字内藏毛笔书写的八种笔法,每一笔都极具代表性,集中体现了中国书法中点画提回的精妙。
细分来看,“永”字的第一笔是侧(点),即点为侧,意义乃如鸟之翻然侧下。中国书法讲求点的顿促之感、跳跃之美。在“永”字中,虽是第一笔,却有定位之功,若无挺拔之力,全字则气力不足,走势不明,是书写中的第一个难关。若运笔急促而缺乏发动之力,则形成一个内向之圆,隔绝于天地,孤立无助,自是败笔。写书法之人都懂得,点之笔锋落下处,要正侧呼应,圆方兼备,有含有拓,方可自成格局。
“永”字的第二笔乃是勒(横),即横为勒,意谓如勒马之用缰。勒,得自在于毛笔的矜持拿捏之力。横的笔画较长,且又无定数。行笔过快,过于流畅而无运腕,则显得笔画较长,力弱断线,空洞肤浅;若瘀于一处,则凝而无力,短而无气,沉滞丑拙。所以横笔仿佛如驾马一样,要体现出“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美,不可蹵步不前,又不能信马由缰,而是需要拿捏缰绳,有放有收。
“永”字的第三笔是努(竖),即竖为弩,意义乃如弓弩一般,使钩笔转角折锋轻过所形成体势。最讲究折角处,要疾牵微开,体现出力度之美。若用笔过缓,则籯弱无力,则失之于伤;若用笔过疾,则轻浮油滑,矢之于浅。
“永”字的第四笔是跃,又作趯(钩),即钩为跃,意义乃如跳跃般的模样。苏轼说贾谊“趯然有远举之志”,是指他有飘然远举之志。从中可以趯笔作为从笔锋转接过程中的连带之法,应具有跃动、飘逸之美。这一钩需将腕力集中于一点,下笔果断,力量集中,在笔锋触及之处,提笔如跃,不带丝毫犹豫。
“永”第五笔是策(挑),即提为策,意义乃是如策马之用鞭。挑是横的顿笔回锋之势,要求如鞭掠过空中,疾起疾落,力度内敛,了无印痕。《永字八法评说》认为“策笔仰锋竖趯”,即是说策与趯相近,都在于巧劲的运用,两者同样要求下笔之快,得势之均,力度之疾。以扬鞭之动作来比喻此笔,足见成动态之美乃运笔之要。
“永”字第六笔是掠(长撇),即撇为掠,意义乃拂掠之态。这拂掠之态主要是从燕飞之姿而来。若飞鸟从长空拂掠而下,燕尾在长空中划下的洒脱风姿。长撇的起笔沉着、收笔轻盈,一字之中,有张有弛,转折之际,收放自如。
“永”字第七笔是啄(短撇),即短撇为啄,意义乃如鸟之啄物。啄从形状上虽与掠相同,却在下笔的过程中大有新意。若依旧以燕为例,则啄字有猛攻之动态,需要收笔干净利略,劲快干练。
“永”字第八笔是磔(捺),即捺为磔,意义乃笔锋开张之意。将捺笔解释为分,正是表明在分书中,字型要注重上下左右结构的组合,要有呼应之势,以求字体的浑然天成。在《永
篇三:智永书法管窥
智永书法管窥
砚臼磨穿笔作堆,千文真面海东回。
分明流水空山境,无数林花浪漫开。
——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百首》
隋代善书者甚多,其实全从南北朝而来。以任隋职、或卒于隋者为限,其见称于唐人著述者,有智永、智果、房彦谦、卢绰(以上并见李嗣真《书后品》,下同),史陵、释述、释特、智楷、丁觇(张怀瑾《书断》),蔡君知(蔡希练《法书论》),赵文渊(深)、赵孝逸、刘玄平和卢道虔卢昌衡父子(窦器《述书赋》)以及杨素、虞世基、阎毗、窦庆(李延寿《北史》),赵仲将、刘绲(李百药《北齐书》),殷胄(魏
微等《隋书》)诸人。以智永尤为著名。】
智永,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俗姓王,名法极,王羲之七世孙。落发会稽嘉祥寺。在陈,寄籍吴兴永欣寺;入隋,住锡长安西明寺。生卒年,无考。与兄智楷(孝宾,改名惠欣)并以书法擅名陈、隋间。初唐李嗣真列评秦汉以来迄至唐世书家81人,分作十等,智永列于中之中品,其《书后品》且评之云:“精熟过人。”开元年间,张怀瑶撰《书断》,以神、妙、能三品评述历代书家,智永之楷、草、章列为妙品,行书列为能品,并作传曰:
师远祖逸少,历记专精,摄齐升堂,真、草唯命,夷途良辔,大海安渡。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阳询)、虞(世南),精熟过于羊(欣)、薄(绍之)。相传其曾有真、草《千字文》800本,散诸于江东佛寺,各施一本。按《千字文》出自南朝粱武帝指命周兴嗣编次,殷铁石集拓王羲之书而为之。《书断》有记智永住吴兴永欣寺时临仿其书,“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颓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自制铭志”。又记“尝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馀,而五簏满”。若是,智永研习先人遗迹,其精熟者自可想知。传世《千字文》墨迹多六朝别字,书法秀逸,风神娟静,信是出自其所临右军之手迹。
后世释门书法多从智永出,其衣钵相传,沿习而称之为“铁门限家法”。近世敦煌出土有唐贞观十五年(641)七月蒋善进临本智永《千字文》(伯3567),亦可见其在俗众中的影响。著名的《兰亭序》,相传也以为是智永传留于其弟子辩才的。
智永有弟子智果,曾知遇于隋炀帝,《书断》有记:“工书铭石,甚为瘦健,尝谓永师云:‘和尚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其自负若此,盖非庸僧。《书断》叉评日:“夫筋骨藏于肤内,山水不厌高深,而此公稍乏清幽,伤于浅露,若吴人之战,轻进易退,勇而非猛,虚张夸耀,毋乃小人儒乎?”故其所擅楷、行、草,仅入能品。《述书赋》曾根据其带名草书真迹,并称于乃师,有“智永、智果,棒林笔精。天机浅而恐泥,志业高而先成。或拘凝重,萧索家声;或利凡通,周章擅名。犹能作缁门之领袖,为当代之准绳。并如君子励躬于有道,高人保志而居贞”云。相传有《心成颂》一篇,专言结法,恐已非全文。
古代名家评智永
唐李嗣真《书品后》:精熟过人,惜无奇态。
唐张怀瓘《书断》: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 宋苏轼《东坡题跋》: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之诗,初若散缓不及,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又: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刑,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
又:虽骨气清健,大小相杂,如十四五贵胄偏性,方循
绳墨,忽越规矩。
又: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若穿透,始到钟索也。 宋米芾《海岳名言》: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
明项穆《书法雅言》:智永专范右军,精熟无奇,此学其正而不变者也。
清梁巘《评书帖》:晋人后,智永圆劲秀拔,蕴藉浑穆,其去右军如颜之于孔。
《承晋斋积闻录》:隋楷莫佳于智永《千字文》。今世所传《乐毅论》、《黄庭经》诸帖,皆不如《千字文》。书法自右军后当推智永第一,观其《真草千字文》圆劲秀拔,神韵浑然,已得右军十之八九,所去者正几希焉。
清刘熙载《艺概》:陈僧智永尤得右军之髓。永禅师书,东坡评以“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则其实境超诣何如哉?今摹本千文,世尚多有,然律以东坡之论,相去不知几由旬矣。
清何绍基《题智师千文》:右军书派自大令已失真传,南朝宗法右军者,简牍狎书耳。至于楷法精详,笔笔正锋,亭亭孤秀,于山阴棐几,直造单微,惟有智师而已。永兴书出智师,而侧笔取妍,遂开宋元以后习气,实书道一大关键,深可慨叹。
清何绍基《跋牛雪樵丈藏智永千文宋拓本》:颜鲁公与
素师论书,谓:“折钗股何如屋漏痕”。屋漏痕者,言其无起止之痕也。顾唐贤诸家于使转纵横处,皆筋骨露现;若智师《千文》,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二王楷书,俱带八分体势,此视之觉渐远于古。永兴得笔于智师,乃于疏密斜正处,着意作姿态,虽开后来无数法门,未眠在铁门限外矣。
清鲁一贞《玉燕楼书法》:隋智永、唐虞世南皆宽和有余,英迈不足。
当代名家谈智永《真草千字文》
启功:日本影印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跋
日本藏《真草千字文》墨迹一本,乃唐时传去者,其笔锋墨彩,纤毫可见。证以陕刻及群玉堂刻四十二行,益见墨迹之胜。此直是永师手迹,无容置疑。多见六朝隋唐遗墨,自知其真实不虚。乃内藤虎次郎氏跋不敢称为真迹,而谓之唐摹。又见其点画并非廓填,遂云“摹法已兼临写”。当真龙下室之时,作模棱两可之论。盖由法书希睹,人多对面不识耳。余既定之为当日浙东诸寺中八百本之一,因为七言二韵以赞之。赞曰: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