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2023年11月11日

- txt下载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第3、4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和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并会用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的.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与同学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点子图若干张,表格,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2颗糖,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2÷2=6(人)12÷3=4(人)12÷4=3(人)12÷5=2(人)┄┄2(颗)12÷6=2(人)
  12÷7=1(人)┄┄5(颗)12÷8=1(人)┄┄4颗。随机指一个有余数的算式,让学生说出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师: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分均分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还有种就是分后有剩余的,但每次余下的数都比除数小。有余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复习引新。
  (1)出示题:有6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3=2(盘)
  竖式:
  答:可以放2盘。
  师:现在老师把题目改一下你会计算吗?有7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想一想,问题要修改吗?
  2.教学试商的方法
  (1)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意思列式,7÷3
  (2)小组讨论:商是几?你可以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表7个桃子来分分看。
  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商的?(请个别学生谈想法。)
  (3)那么7÷3的竖式该怎么列呢?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老师和你们一起来探讨下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谈话:我们求商都是用乘法口诀来想。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一句口诀是三()得七的?(没有)再想一想:有没有一个数和3相乘的积最接近7,但又小于7的?(有)
  7下面应该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师生在谈话过程中完成如下板书:
  4.带着问题看课本上的例题:
  (1)为什么把一个桃子放在一边?
  (2)为什么商后面写“盘”,余数后面写“个”?
  (3)竖式上各个数各表示什么?
  (4)竖式中,商1或3行吗?为什么?
  5.尝试完成“试一试”。
  (1)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师有17个气球,分给5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2)学生用刚学到的方法独立计算。
  (3)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竖式计算,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①商2余7的②商3余2的……
  思考讨论:哪些商合适?哪些商不合适?为什么?(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和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用投影仪展示某学生的竖式计算并让他选两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试商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做。
  四、课堂
  这节课学习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怎样试商?(想几和除数相乘接近被除数而又小于被除数。)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地解答.
  (二)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用两种方法解答.
  难点:第二种解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再算出来.
  (1)每层有4个教室.
  (2)每个教室有6盏灯.
  (3)每箱“可乐”有12瓶.
  A.12个教室装几盏灯?
  B.4箱“可乐”共多少瓶?
  C.3层有多少个教室?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
  这三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因为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1.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
  只有经历“从头到尾”的探究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因此,本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再进一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如果不用分一分的方法,还可以怎样算出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学生交流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后,重点指出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更加简便准确,让学生明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先进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去解决例2,加深学生对“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方法的理解。
  2.利用直观模型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求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照直观图写出3×( )=12,通过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18页例1情境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弄清题意,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看图并思考:猴妈妈可以给几只小猴分桃?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
  (3)小组合作,交流分的方法并列出除法算式。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12÷3的商是多少。
  (2)小组合作,探究解题方法。
  (3)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预设
  生1:用12依次减3,4次正好减完。
  生2:1只小猴分3个,2只小猴分6个……依次累加,4只小猴正好分12个。
  生3:12÷3等于几,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3,因为3乘4得12,所以12里面有4个3。
  3.揭示课题:同学们的方法都非常好,尤其是第三种方法,想3乘几得12,可以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来解决,更加简便准确。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引导探究,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并思考: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随之板书。
  ①每屉装4个包子,装了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②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装4个,可以装几屉?
  ③一共有24个包子,平均分装在6屉里,每屉装几个?
  (4)引导学生列式解决问题,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学生列出算式:4×6,24÷4,24÷6)
  (5)学生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你们是怎么算的?
  (6)学生汇报结果及计算方法。
  (用乘法口诀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3.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难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把折扇(其中一把圆形扇)、画有教材中四幅图的小黑板;学生准备水彩笔、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用折扇作为导入新课的道具)同学们对折扇并不陌生,能说说你们对它的认识吗?
  像折扇打开形状(教师打开折扇演示)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扇形。(出示课题:认识扇形)对扇形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学生自由讨论,指名交流汇报。
  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1.认识圆心角。
  出示例3图。
  教师在右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作圆心角。
  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
  使学生认识到: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心角。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 、 、 、 的扇形,让学生比较这些扇形的大小。使学生明确: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可以再次演示折扇,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2.认识弧。
  教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实线A、B两点间的部分。(弧是圆上的一部分,这样处理易于理解)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画出来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P110—111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练习二十四
  第8题,掷骰子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进行方法同第6题。
  第9题,[1]通过有趣的抽签游戏,让学生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说一说其他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10题,猜一猜
  [1]猜硬币在哪个盒子里。
  [2]简单统计猜测情况。
  [3]揭示结果
  [4]说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的多。
  第11题
  开放题,学生会有多种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可。
  小组合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情况,在全班交流。
  第12题
  让学生设计一个,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课本第28-29页的例5和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是0”。
  2.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来看一幅画,楼老师给大家来讲一个故事。
  孙悟空找来4个西瓜,说每人分一个。猪八戒非常积极说:“我来分。”贪吃的猪八戒看到西瓜嘴都馋了,他想反正有4个我吃掉一个吧,就这样他一个又1一个把4个西瓜全吃完了,这下他怎么分给孙悟空、沙和尚和唐僧啊?
  二.新课
  1、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谁会算?
  0÷3=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想: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就得想几和3相乘得0。
  再让学生想一想:0÷2=?,0÷4=? 0÷5=?……
  由此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2、出示例题6
  309÷3=
  (1)要求学生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列竖式进行计算。
  (2)当学生计算到十位时,教师重点指导:由于被除数是0,0除以3得0,所以十位要商0。0和除数3相乘得0,0减0得0。
  (3)计算完毕后,向学生说明中间用3除0的那一步,可以省略。并要求学生用虚线圈起来。
  (4)问:竖式中用3除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不可以省略,因为0起的是占位的作用)
  (5)现在,我们把这题用简便写法完整的做一遍。(找一同学板演)
  (6)巩固算理:
  ①404÷4=11。讨论:这题的结果正确吗?商中的两个“1”应在什么数位上?为什么?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应该怎样改正?
  ②做一做:
  402÷2 609÷3
  汇报、交流
  3、420÷3=
  先由学生独立试做。
  汇报、交流
  明确:在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4、试一试
  750÷5 980÷7
  对比例两题,今天学习的除法有什么共同点?(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第115页的《对称现象》。
  2、说教材编写意图
  这节课内容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和现实题材,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轴对称图形做好准备。
  3、说教学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知道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判断对称现象。
  情感目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4、说重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难点:认识对称现象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特征,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学生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是他们已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及初步认识的简单图形,如学生已经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是学习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对称这一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还有些陌生,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学生也看见过,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好动心理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电教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针对新课程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动手操作,验证讨论,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和图形让学生观察、操作,既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四、说教学程序
  总体思路 :“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初步感知——实践验证——操作应用”努力构建操作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1)、初步感知
  引入: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大家要善于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知识,胡老师就从生活中学会了一个魔术,大家想不想看老师表演一遍?(想)(魔术:印花)
  老师把白纸贴在黑板上,用毛笔在纸上画一幅画,然后将纸对折,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现在会产生什么现象?(两边一样的画)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画,你发现了什么?(两边一样)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印花”魔术的方式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种特殊现象,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是“两边一样”。
  2)、探索新知。
  1、看一看:
  像这种沿着中间这条条折痕对折后,两边一样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随老师一起去看一看。
  (大屏幕展示常见的对称现象,学生欣赏。)
  像我刚才所看到的这些两边一样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对称现象。(揭示课题:对称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观察大量的现实生活的对称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中存在许多这种对称现象,通过学生的“看”,引出对称现象的“两边一样”同时揭示新课。
  2、折一折:
  请同学观察老师给带来的两只蝴蝶图片(一只对称的,一只是残缺的),它们是不是对称图片呢?(一只是,一只不是)为什么?(有一只是两边一样,有一只两边不一样)
  那么我们又怎么知道蝴蝶左右两边是不是一样呢?(沿着中间这条线对折,看能不能重合)
  请同学先说一说沿哪条线分开,蝴蝶两边一样,然后请同学上台动手折一折。
  我们通过对折,看两边能不能重合,能重合的就说明两边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的。
  提问:请同学看一看这两只蝴蝶,你更喜欢哪一只?(对称的哪只)为什么?(因为它对称的)为什么喜欢对称的?(因为对称的很美)
  (板书:美)
  我们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很美,同学们一定要爱护它们,不要随意破坏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验证学生的观察是否正确,学生刚才通过“看一看”看出对称现象是两边一样,通过两只蝴蝶进行对比来看,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折,看是否能够重合,从而验证学生的观察出“两边一样”的正确性。同时通过两只蝴蝶的对比,引出对称美,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
  3、判一判。
  师:我们学过很多的平面图形,请同学来判断一下哪些平面图形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出示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等)
  请同学上台折一折,看两边是不是一样,能不能重合?
  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是对称的。
  (教师将对称的图形纸贴在黑板上)
  本环节在学生认识了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后,让学生应用对称现象的特征检查我们生活中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是否是对称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
  同学们知道了怎样来判断对称现象,下面请同学来找一找我们校园里的对称现象。
  (1)出示校园操场图
  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对称现象,并说一说沿哪条线分开两边一样。
  (2)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或物体都是对称的,你能找一找吗?请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
  (学生讨论,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再请学生说一说。)
  (教室两边的窗户、坐的凳子、黑板、人的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伸出的双手等)
  师:同学们,伸出你的手,它们是对称的吗?你能用我们的手做出一些对称的.动作吗?
  (学生比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如:学小兔、举双手、做有趣的舞蹈动作等。)
  师:同学们,对称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对称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对称现象?(对称很美)
  本环节是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对称现象,并让学生体会到因为对称美,所以生活中才会有这么多的对称现象。
  5、做一做。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都是那么美丽,我们要学会利用对称,美化我们的生活。下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来动手制作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呢。
  (1)画
  先将纸对折,将一张复写纸夹于中间,任意在纸上画一幅画,请学生猜想打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两幅一样的画)
  请几名学生上台动手画一画。
  (2)剪
  先将纸对折,先用笔画一些简易图形,然后沿边线剪开,得到一些对称图形。(如衣服、花瓶等)
  请学生上台剪一剪。
  (3)折
  学生拿出老师先发的纸,自己动脑折出一些美丽的对称物体来。
  选择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做出评价。本环节设计了“画”、“剪”、“折”三种简单的制作对称图形或对称物体的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之中,同时又应用于生活。
  五、课后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同学们开动脑筋,做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对称物体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我知道了什么是对称,我认识了生活中许多的对称现象)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对称美,而且还能创造对称美。其实呀,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同学们注意去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
  1、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
  2、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
  回到课前引入的话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同学们注意去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为了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对称现象
  印花
  印花
  两边一样——美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本课的知识重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对称现象的特征是两边一样,更着重体现出对称的美。
  七、全课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扎根与生活,又运用与生活。教学中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实践,亲自体验,主动探索,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简单的转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千克、吨这三个重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探索教学。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第一个环节: 教学1吨有多重, 特别是"1吨"的现实意义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纯粹记忆1吨的概念是无意义的.。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一个学生乐于参与,容易参与的活动。全体学生在经历了470克——1千克200克千克——5千克——10千克(1吨)的感受过程(很轻——轻——重——很重)。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从游戏中感受。通过用吨作单位的物品的展示和为什么不能带这样的物品到现场的提问,以及与带来的物品比较初步感受到用"吨"作单位的物体是很重,很大的。
  第二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作业《一吨有多重》在合作者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三个环节:小组汇报合作结果,让学生用准确、完整的语言来汇报小组推算的过程。用课件出示给学生从视觉上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推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感受
  师:我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准备了四样物品,分别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个篮球、一个铅球。它们的重分别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谁能来拎一拎,猜一猜给他们找出对应是物品。
  师:你能来说说你是怎么猜的
  师:一吨的物品你能拎起来吗,
  生1:太重了,拎不动
  师:那么一吨有多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一吨有多重?》(出示课题)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二、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1)、实践
  师:老师这里有四样物品,请同学们选择一样物品的重量进行推算,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物品的重量大约是一吨,也就是1000千克。并在课堂上完成这张 实践作业。
  师:小组内先商量一下,你们选择哪个物品的重量?
  生:10千克、5千克
  师:为什么不选这两个?470克和1千克200克
  生:不好算。
  师:办法总比困难多,想一想怎样把它变成容易算的?哪个小组愿意来挑战困难?
  师:鼓励表扬
  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上前大声阅读并逐一解释要求
  生:小组合作
  (2)交流感受
  小组合作完毕
  师:那组愿意上来交流你们的想法?
  生1:10千克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师: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动画演示)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2:2个5千克时10千克,20个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个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吨。
  生3: 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个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个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个1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4:470克约是500克2个500克是1千克,20个500克是10千克,200个500克是100千克,20xx个500克就是1000千克。
  活动3【练习】练习
  师:出示课件动画演示如果老师把20个篮球装一筐,能装多少筐呢?
  活动4【讲授】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吨的重量,在生活中还有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设计说明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节课,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接触这些质量单位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2.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认识了吨,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同学或老师的体重。
  2.讲故事。
  张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张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吨。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张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载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课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课题: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
  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然后让班级的40名同学到前面站成密集队形,体会1吨的视觉效果)
  (2)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丰富对吨的感性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炭、建筑用的沙石的质量等)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