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透视“下课以后再研究”

2023年10月01日

- txt下载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这几年来,数学教师普遍都重视课堂动态生成的开发与利用,以生为本成了课堂关注的一个焦点。当我们真正能够倾听孩子的回答时,有些声音和问题是老师自己都想不到的。于是,“下课以后再研究”成了某些教师的“口头禅”。以下都是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亲身经历的案例,据笔者课后的调查统计,“下课以后”能真正与学生“再研究”的教师为数很少,更多的老师是把它当作一个幌子或挡箭牌,为自己找一个台阶下。为什么“下课以后再研究”会成为部分老师的“最爱”呢?我们又该如何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有效运用呢?
一、当老师自己没有把握时——“下课以后再研究”
案例片段:一位教师教学四年级倍数和因数时,当学习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之后,让学生试着找出36、15和20的因数。学生在汇报完这些数的因数各是哪些之后,教师板书:
2的因数有:1,2。
9的因数有:1,3,9。
15的因数有:1,3,5,15。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老师要求学生观察板书,并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1:没有一个数的因数比倍数大;生2:一个数的因数最大就是它自己,最小的是1。
生3:我是一组一组找的;生4:一个数的因数有多有少,
生5:一个数的因数中肯定有它自己和1。
生6:我感觉数越大,它的因数就越多。
生7:我感觉到双数(偶数)的因数总归要比单数(奇数)的因数要多一些,我验证过了。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下课以后可以组成小队再研究。
诊断与思考:课后,执教者坦言自己备课时没想过学生会有这样的问题,对于这种“岔”出的问题他心里没底,一下子也不能判断这句话的对与错,因为没有深入思考,怕慌了手脚,于是就以“下课以后再研究”作为挡箭牌把这个问题暂时搁浅了。
对策:在我们的课堂上,由于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有一些想法和问题会让老师措手不及,甚至没有十足的把握。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作为教师应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提问,用敏锐的教学智慧捕捉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并根据问题本身所蕴含的思维价值及时有效组织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思考。具体对策可以有:一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欣赏学生的大胆求异;二是启迪学生思考讨论,生成教学的思维材料。例如,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结合生6、生7的问题组织学生进一步质疑:你还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学习做一名成功的投球手,并及时将这些问题“投”给学生,组织启迪学生思考: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能用什么例子来支持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教师才能更深入地感受到学生思维脉搏的跳动。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