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与会计问题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载

  摘要:衍生 金融 工具,由于其交易的杠杆性,成为游离于传统财务报表之外的巨大潜在风险源,并对传统的 历史 成本 会计 体系提出挑战。针对这一 问题 ,IASC和美国FASB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我国尚未制定衍生金融工具合计准则。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建议可以实行表内历史成本计量、表外披露公允价值及其他相关信息的会计处理。
  自1972年美国推出首张外汇期货合约以来,衍生金融工具迅速 发展 ,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日益重大的 影响 ,也对传统会计体系提出挑战。
  衍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据 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下定义,是一种双边合约或支付交换协议,其价值是从基本的资产或某种基础性的利率或指数衍生而来。最基本的衍生金融工具包括期货、期权、远期和互换,其他衍生金融工具均由这四种基本工具组合而成。衍生金融工具通常采用以小博大的保证金交易,由于具有杠杆性,其价格波动可达标的物价格波动的数十倍。
  由于标的金额较大,衍生交易的实际损益一般相当巨大,易对金融稳定造成巨大冲击。衍生交易也大多集中在大型金融机构间进行,信用集中风险较高。而衍生交易的国际化趋势更增大了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衍生交易对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鉴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高度风险性,对其作恰当的会计披露就变得极其重要。但是,传统的会计体系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
  一、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体系的冲击
  衍生金融工具很难纳入传统的财务报告体系。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是一种待执行合约,不符合传统资产负债的定义,无法确认计入财务报表。此外,传统会计在确认会计要素时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要求会计要素的初始确认、终止确认均以经济事项实际发生为标志。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双方签订合同时,权利义务关系已经确立生效,但相应的资金收付等行为还未发生,因此不能在报表上确认。而由于衍生金融工具能够数倍、甚至数十倍地放大标的波动,如果不予及时确认,又会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
  衍生金融工具对计量传统造成的冲击更是致命性的。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的基本会计假设之一。历史成本原则要求报表要素以初始发生成本计量入账,在后续持有期间不再根据市价变动作任何调整。而不少衍牛金融工具的初始净投资为零或者极小,通常不予表内确认。此外,在持有衍生金融工具期间不得对账面价值作任何调整,也会导致一个远远高于入账价值的变动额不能及时披露,这必将严重误导报表使用者。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的表外披露惯例也造成很大冲击。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波动较大,即使披露了资产负债表日的市价信息,等到报表获得通过并最后公布出来时,这个市价信息早已过时。因此除市价信息外,财务报告还需要额外披露更多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和价格波动信息,以便于报表使用者自行估计报表披露日的衍生金融工具合同价值。而传统的历史成本报表附注并不涵盖这方面的 内容 。
  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的冲击,最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了。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会计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为从事金融工具交易(主要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都是根据历史成本模式编制的,不对未结算的衍生交易作任何披露。财务报告显示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良好,不存在金融风险过高的迹象,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场金融机构倒闭风潮,促使人们意识到历史成本用于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存在致命的缺陷。
  1990年9月,美国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无济于事,并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应金融监管机构的强烈要求,从1990年开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衍生金融工具财务会计准则,至今共计将近十则。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和英、加、日、澳等国也开始 研究 制定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准则包括FASB发布的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FASl33,1998),以及IASC发布的第32号和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IAS32,1995,和IAS39,1998)。这些准则提出了与历史成本相对立的公允价值会计。所谓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公允价值的最好依据是活跃市场上的公开市价,如无法获得市价,也可采用合理的估计价值。按照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所有衍生金融工具均在表内确认,并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的浮动盈亏需确认并计入当期的会计盈余,不能递延处理。且在报表附注中额外披露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内容、损益变化、风险等信息。
  从 理论 上看来,公允价值会计确实能够解决历史成本披露不充分、不及时的弊端,更能符合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要求,也代表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公允价值会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而且公允价值的确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报表编制者的职业判断,要受人为估计的影响。通常,能否保证可靠性,是决定是否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判断标准。
  三、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发展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逐步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交易。1984年, 中国 银行率先开始从事境外外汇衍生交易的代理业务。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缺乏相应的金融监管等配套机制,国内一度曾出现地下衍生交易猖撅、投机盛行等现象。当时国家对投机性的衍生交易也不加限制。1995年,发生了上海中信、中石化联合公司参加境外外汇期货交易损失惨重的事件。为此,199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明令禁止国内金融机构随意开展境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
  国内的衍生金融工具产生时间稍晚,于1991年才正式推出。迄今为止,我国公开交易的境内衍生金融工具种类主要有可转换债券、外币期货、股票指数期货、认股权证、国债期货等。外币远期和外币互换也在小规模范围内存在。除了国债期货外,其他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均未形成较大规模。
  从1991年始,我国部分上市 企业 开始发行可转换债券,先后发行的有琼能源、成都工益、深宝安、深南玻等。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 目前 均仍在交易。
  继而在1992年,上海外汇调剂中心建立了我国首家外汇期货市场,并推出外币期货产品。1994年深圳也开展外币期货业务。由于外币对外币的衍生交易风险较低,因此国家限制较少。出于稳定人民币汇率的考虑,人民币对外币的衍生交易一向管制较严。1997年4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银行开始试办人民币的远期结售汇。
股票指数期货,自1993年3月首先在海南证券交易中心推出,但交易清淡。同年9月,由于出现大户联手交易,打压股指的事件,有关方面宣布9月底所有股指期货全部平仓停止交易。

收藏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