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钱三强简介资料

2023年10月09日

- txt下载

篇一:著名数学家简介
著名数学家简介
欧拉
一七○七年的这一天,欧拉诞生在瑞士名城巴塞尔一个殷实的家庭,父亲保罗·欧拉是基督教加尔文派的教长,喜爱数学,是欧拉的启蒙老师。
欧拉幼年早慧,父亲保罗希望欧拉学习神学、继承父业。一七二○年秋把欧拉送进瑞士最古老的大学巴塞尔大学,学习神学、医学、东方语言。欧拉的聪慧与勤奋,赢得了该校数学教授约翰·伯努利的赏识,并亲自单独面授数学。从此欧拉和约翰伯努利的两个儿子——数学家尼古拓·伯努利和丹尼尔·伯努利结成密友。欧拉十六岁在该校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在伯努利家族的影响下,欧拉决心以数学为业。十八岁开始发表论文,十九岁发表了论船桅的文章,获巴黎科学院奖金。此后,他几乎连年获奖,奖金成了他的固定收入。
欧拉二十六岁时就担任俄国彼得堡科学院教授。
一七三三至一七四一年,在沙皇政府统治下,欧拉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常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写作。但他的工作和研究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不仅发表了大量精湛的论文,而且为俄国政府解决了许多科学问题。一七三五年,年仅二十八岁的欧拉,因积劳成疾而右眼失明。
一七四一年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的邀请,欧拉出任柏林物理、数学所所长,同时负责给普鲁士国王的侄女讲授数学、天文、物理、宗教等课程。在此期间,向柏林和彼得堡科学院递交了数百篇论文,被腓特烈大帝誉为“最伟大的数学家”。
一七六六年,在沙皇女王叶卡琳娜二世的再三聘请和敦促下,欧拉重返彼得堡,不料左眼视力日趋衰弱,同年双目失明。一七七一年彼得堡一场大火,殃及欧拉的住宅,使全部藏书和论文资料化为灰烬。天灾人祸没有压倒年已六十四岁的科学巨匠。此后,欧拉用口述的办法,由他儿子——数学家阿·欧拉记录,继续进行著术。直到逝世,整整在黑暗中奋斗了十七年之久,又发表了多部专著和近四百篇论文。
欧拉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他立足于实践,在社会与科学实践需要的推动下,从事数学研究,同时又用数学理论促进了多门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华罗庚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这句话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苦家庭。他仅读过九年书。1924年初中毕业后,即离开学校协助其父亲料理一个很小的杂货铺,并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数学,取得优异成绩。1930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熊庆来的赞赏,被邀请到清华大学工作。由管理员,助教,再升为讲师。1934年成为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至1938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华罗庚回国。由于他成绩卓著,在1938年至1946年间,他受聘为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春,他应苏联科学院邀请到苏联访问三个月。1946年至1947年,他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至1950年,他为伊利诺(在乌尔巴那)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华罗庚于1950年率领全家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委员等职。197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9年后,他到英国、法国、联邦德国、荷兰与美国几十个大学与研究所讲学与访问,受到热烈欢迎与高度评价。
华罗庚是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法国南锡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华罗庚喜欢做诗写杂文,平日态度较严肃,但有时亦说说笑话,颇幽默。例如,1953年在访苏途中,他用同行者钱三强与赵九章的名字做了一副对联:
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在中国科学界中,传为美谈。
华罗庚是有世界声誉的数学家。他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数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很多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著有论文二百余篇,专著十本,其中有八本已在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可列为经典著作。他关于在中国普及应用数学方法的工作,具有高度开创性,影响深远,效果巨大。他对中国数学事业的组织领导,教育及培养青年数学家等工作都有特殊贡献。他也是中国数学竞赛活动的创始人。
高斯
——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德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高斯的祖父是农民,父亲除了从事园艺的工作外,也当过各色各样的杂工,如护堤员、建筑工等等。父亲由于贫穷,本身没有受过什么教育。
母亲在34岁时才结婚,35岁生下了高斯。母亲是一名石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其弟弟手巧心灵,是当地出名的织绸能手。高斯的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有机会就教育高斯,把他所知道的一些知识传授给高斯。而父亲可以说是一名“大老粗”,认为只有力气能挣钱,学问这种捞什子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在晚年喜欢对自己的小孙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他说他在还不会讲话的时候,就已经学会计算了。
他还不到三岁的时候,有一天他观看父亲在计算受他管辖的工人们的周薪。父亲在喃喃的计数,最后长叹的一声表示总算把钱算出来。
父亲念出钱数,准备写下时。身边传来微小的声音:“爸爸!算错了。钱应该是这样??”
父亲惊异地再算一次,果然小高斯讲的数是正确的。奇特的地方是没有人教过高斯怎么样计算,而小高斯平日靠观察,在大人不知不觉时,他自己学会了计
算。
另外一个著名的故事亦可以说明高斯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快的计算能力。当他还在小学读书时,有一天,算术老师要求全班同学算出以下的算式:
1+2+3+4+?+98+99+100=?
在老师把问题讲完不久,高斯就在他的小石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答案5050,而其他孩子算到头昏脑胀,还是算不出来。最后只有高斯的答案是正确无误。
高斯在11岁的时候就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当他还是一个小学生时就对无穷的问题注意了。
15岁的高斯进入一间著名的学院(程度相当于高中和大学之间)。在那里他学习了古代和现代语言,同时也开始对高等数学作研究。
他专心阅读牛顿、欧拉、拉格朗日这些欧洲著名数学家的作品。他对牛顿的工作特别钦佩,并很快地掌握了牛顿的微积分理论。
高斯的计算能力是惊人的,在没有计算机的帮助,他有时需要算到小数点后20多位数。而后来人们发现他的计算很少有错误。
18岁的高斯就用代数方法解决了2000多年来的几何难题,找到正17边形的直尺与圆规的作法。他是那么的兴奋,因此决定一生研究数学。据说,他还表示希望死后在他的墓碑上能刻上一个正17边形,以纪念他少年时最重要的数学发现。
费马
费马,P.de(Fermat,Pierre de)1601年8月20日生于法国南部图卢兹附近的博蒙-德洛马涅;1665年1月12日卒于法国卡斯特尔。
费马出身于皮革商人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叔父都从事商业。他的父亲多米尼克(Dominique Fermat)还是当地第二执政官,经办了一个生意兴隆的皮革商行。他的母亲克拉丽·德·朗(Claire de Long)曾在长袍贵族议会中任职。费马于1631年6月1日和他母亲的堂妹路易丝·德·朗(Louise de Long)结婚,生育了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
费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波蒙特渡过的,在家乡上完中学后,可能进入了图卢兹大学。17世纪20年代的后期他曾在波尔多(Bordeaux)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在这一时期他对数学发生了兴趣,深入地研究过F。韦达(Viète)的著作。费马在1631年5月1日获奥尔良(Orleans)大学民法学士学位。
费马以律师为职业,曾任图卢兹议会的议员,并享有长袍贵族的特权。他不但有丰富的法律知识,而且是一个博览群籍、识多见广的学者。虽然数学只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精通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希腊语,从而使他不仅能精心研究韦达的著作,而且能深入钻研那些古典的数学著作。例如,阿基米德(Archimedes)、阿波罗尼奥斯(Apollonius)、丢番图(Diophantus)、帕普斯(Pappus)等人的作品,在下述几个数学分支中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他在研究几何的过程中发现了解析几何的原理;他是微积分的先驱者;他和B。帕斯卡(Pascal)共同开创了概率论的早期研究;他是近代数论的开拓者。
费马性情谦抑,好静成癖。他对数学的许多研究成果,往往以没有给出证明的断言写在他阅读过的书籍的边缘或空白处,或者写在给朋友的一片信笺中,也有一些是散放在旧纸堆里的。他从未想出版,而且固执地拒绝编辑他的文章或以他的名字发表。他曾多次阻止过别人把他的结果付印。他对已完成的工作不再感兴趣,
所以常常很随便地将自己的文章送给朋友而不留底稿。费马在生前也发表过几篇文章,但都是在他要求匿名的条件下发表的,并且要求勿需做详细明瞭的解释。他的匿名以及拒绝发表不但使他当时研究的成就无缘扬名于世,并且使他暮年脱离了研究的主流。直到他去世后,后人[其中包括他的大儿子克莱门特·塞缪尔(Clément Samule)]才把他的成果汇集成书,共两卷,先后于1670年和1679年在图卢兹出版。第一卷有丢番图的算术,带有校订和注解;第二卷包括抛物形求面积法,极大极小及重心的论述和各类问题的解答。还有球切面、曲线求长的讨论。另外就是他和笛卡儿、帕斯卡、罗伯瓦、梅森、惠更斯等人的通信录。这本书后来罕见于世,直到1853年E。布拉兴(Brassinne)重新加以注释,才在巴黎出版。18世纪,费马还不太有名,但进入19世纪中叶,由于对数论的重新研究,数学家和数学史专家对费马及其著作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世人也争先发表和研究费马的著作,其中尤以查尔斯·亨利(Cherles Hey)和保罗·坦纳(Paul Tannery)的四卷论文集最为全面。从这四卷文集中可以清晰而具体地看出费马对数学和光学所做出的广泛而重要的贡献。
费马猜想:
“将一个立方数分为两个立方数,一个四次幂分为两个四次幂,或者一般地将一个高于二次的幂分为两个同次的幂,这是不可能的”。用数学语言表示为:
当整数n>2时,方程
xn+yn=zn
没有正整数解。
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
陈景润的父亲陈元俊系邮局职员,生母潘氏于1947年去世。由于父亲收入低微,加上兄弟姐妹多,因而家境十分贫寒。陈景润于1938—1948年先后在福州市三一小学、三元县小学、三元县立初中、福州市三一中学及英华中学就读。其间由于受到一些数学教师的影响,他对充满奇妙问题的数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9年他进入厦门大学数学系学习,195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由于他性格十分内向,极不善与人交往,因而对中学教师这一工作很不适应。当时的厦门大学王亚南校长了解到陈景润的处境和他希望献身于数论研究的志向后,即于1954年通过有关部门将陈景润调回厦门大学担任助教。就在这里他订出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计划。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陈景润对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及苏联数学家И.М.维诺格拉多夫等人的专著及一些重要的数论方法有了深刻的了解,很快便写出了第一篇有关塔利问题的论文,这篇论文引起了华罗庚教授的注意。1957年,经华罗庚的推荐,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1962年任助理研究员,1977年升任研究员,1988年提升为一级研究员。从1978年开始,他参加了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工作。先后受聘担任贵州民族学院、河南大学、厦门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授。还曾当选为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数学季刊》主编,国家科委数学小组成员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多年来,陈景润始终过着普通人难以忍受的艰苦生活,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从事着解析数论及应用数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无论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批斗打击的时候,还是在遭受疾病折磨的时候,他都没有停止自己的追求。他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著名成果,就是在“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中艰苦磨练出来的。直到1980年8月他才结束独身生活,组织了自己的家庭。他的夫人由昆女士在北京某部队医院工作,俩人有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多年的营养不良及艰苦工作,严重损害了陈景润的健康,经先后在北京市一些医院住院治疗,身体有所恢复。但他仍患有帕金森氏综合症,这种疾病经治疗得到控制,但无法根除,因而对他的生活和工作仍有不利的影响。
从1958年至1990年,陈景润共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4部。由于他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等问题的杰出研究成果,于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于1978—1979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等的邀请先后去美国、法国及英国讲学。
在近代解析数论的许多重要问题的研究中,陈景润都作出过重要的成果及贡献。
苏步青
苏步青 1902年9月23日诞生于浙江省平阳县。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苏步青是我国近代数学的奠基者之一,专长微分几何。在仿射曲面理论、射影曲线的一般理论、曲面的射影微分几何理论、共轭网的射影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和曲线的仿射理论在几何外型设计中的应用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创立的微分几何学派,在国内外均有影响。从1927年开始,他共著有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多部。现为复旦大学数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并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02年9月23日,苏步青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带溪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靠种地为生,童年的苏步青学会做些辅助劳动,割草、喂猪、放牛等活儿都干过。
苏步青从小就喜欢读书,但由于家庭贫寒,不能上学。每当放牛回家路过村上私塾,他总要凑上去偷听一阵。他还自己找书看,《水浒》、《聊斋》、《左传》都不止读过一遍。父亲眼看儿子如此好学,终于决定勒紧腰带送他上学。9岁那年,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带着他走了100多里的山路,进了平阳县第一小学当了插班生。
平阳县的语言很复杂,他的家乡讲闽南话,而县城讲温州话,差距甚大。再加上从山沟里来到县城,苏步青样样感到新鲜,整天玩耍,以致期末考试时,在全班32人中排名倒数第一。
第二年,离家乡10多里的水头镇,办起了一所中心小学,苏步青就转到那里求学。虽然语言不成问题,但因家庭贫穷而被老师看不起,甚至遭到有意刁难。有一次,苏步青写了一篇很有特色的作文,老师先是怀疑他抄来的,后来查清是他自己写的,仍给他批了“差”等,严重伤害了苏步青的自尊心。他以不听课、
篇二:钱学森的资料
o (唐)韩愈:以国家之务为己任。
o 孙中山: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o 《礼记》: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o 宋教仁: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明·于谦
o
爱国名言
?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周恩来
?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
?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邓小平
? 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 孟德斯鸠
?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 苏霍姆林斯基
?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 裴多菲
?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 大仲马
? 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 —— 阿?托尔斯泰
?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 聂鲁达
? 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 居里夫人
4.杨振宁:著名的美藉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也是一位关注中国发展的爱国科学家。
5.卢嘉锡:1915年10月26日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原籍台湾台南,祖籍福建省永定县。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
.我国现代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罗宗洛我国现代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
钱学森博士,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1929-1934年 ,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习。1935年,他以清华大学公费留学身份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10月起,他从师冯·卡门教授,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理论。1938年
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39年获航空和数学博士。他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技术等尖端科技方面的才华,使他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1939-1944年,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研究员。1943年,在获得美国国家安全部门的批准之后,在冯。卡门教授领导下从事火箭发动机的实验工作,不久即转入远程火箭的研究。1944-1945年,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讲师,1945年任副教授。1946-1949年,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7年任教授。1949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教授。同年,他推导出著名的“钱学森公式”,提出了航程3,107英里(5,000公里)的助推滑翔超音速飞行器的建议。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时,钱学森博士准备回国效力。1950年7月,当时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美国政府指控钱学森博士是美共党员,以种种“莫须有”罪名,取消他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钱学森博士愤然决定省亲回国。但行将出发时,他被美国当局拘留。两星期后虽然被美国朋友们保释,但行动从此失去自由。在1955年回国前,五年多漫长岁月的波折和斗争当中,钱学森博士一直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只能教书和从事《工程控制论》的论文写作。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周恩来总理机智的外交,实现了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就萌发的报效祖国的
初衷。中国早期航天技术的规划、国防部五院初期科技干部的培训、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建立等,他都起了重要的作用。1955年10月23日,钱学森博士从海外归来。对于此事,周恩来总理是非常重视的。他在五十年代末一次会议上说:“中美大使级会谈至今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我们毕竟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建设性接触。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件事说来,会谈也是值得的,有价值的” 。早在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还专门向聂荣臻元帅交待说:“钱学森是爱国的,要在政治上关心他,工作上支持他,生活上照顾他” 。1956年4月,钱学森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中央军委会议上作“发展我国导弹技术”的报告,会后,党中央果断地决定发展我国导弹技术是我国国防科技的一个重要的主攻方向。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任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57年,任中国应用与理论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常务理事。同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同年8月,钱学森任中国科学院人造卫星(581)任务领导小组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为付组长),负责组建三个设计院,准备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1960年9月,为组织国产P-2 导弹首次试飞,成立试验委员会。钱学森、王诤
任试验委员会付主任,张爱萍上将为正主任。同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一举发射成功。1961年7月,钱学森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钱学森等四人为领导,负责组织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安排各项空间技术研究课题,为我国航天事业早期的发展,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1965年1月,钱学森等建议:我国弹道火箭已有一定基础,可以发射一定重量的卫星,应及早列入国家计划。1965年2月,国务院任命钱学森等六人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付部长,王诤为部长。1968年2月20日,钱学森兼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1970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同年4月2日,钱学森等参与周恩来总理主持的“长征一号和东方红一号”专门会议,听取从发射场回京的钱学森汇报,批准卫星和火箭进入发射工位。1970年4月24日,经毛主席批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举发射成功。197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的夜晚,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经北京上空时,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兴地接见了钱学森等参加第一颗卫星工程的代表。1980年,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1982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当选中国科协主席。1989年6月,在纽约召开的国际科学与技术交流大会,授予钱学森博士“ 世界级科学和工程名人”称号和“小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美国航天学会在遴选百年来对世界航天作出重大贡献的百位名人时,恭敬地把钱学森博士高排在第二位。 同年,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8,30)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1999,5,6)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1999,2,13)中央领导人向老同志祝贺新春(1998,12,11)李岚清看望钱学森科学著作《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关于思维科学》、《论地理科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创建系统学》、《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等。
《感动中国的100位爱国科学家》内容简介: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探索追求和辛勤工作,推动祖国母亲发展的巨轮;他们的生活却平凡朴实,甚至很多人的名字都不被世人知晓。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他们就是最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伟大的爱国科学家。
科学家的贡献是伟大的,更伟大的是他们百折不挠、无私奉献,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
篇三:中国物理学家简介
古代物理学家
墨翟 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光沿直线前进,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成像的一些情况,尤以说明光线通过针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论为著)、数学(已科学地论述了圆的定义)、力学(提出了力和重量的关系)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一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沈括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 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药方,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郭守敬 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历,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
为纪念郭守敬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过三年半约二百次的晷影测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他又结合历史上的可靠资料加以归算,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这个值同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一样。
中国古历自西汉刘歆作《三统历》以来,一直利用上元积年和日法进行计算。唐、宋时,曹士等试作改变。《授时历》则完全废除了上元积年,采用至元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作为计算的出发点,以至元十八年为“元”,即开始之年。所用的数据,个位数以下一律以100为进位单位,即用百进位式的小数制,取消日法的分数表达式。
晚年,郭守敬致力于河工水利,兼任都水监。至元二十八至三十年,他提出并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运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郭守敬升任昭文馆大学士兼知太史院事。他主持河工工程期间,制成一些精良的计时器。
宋应星 我国古代物理知识大部分分散体现在各种技术过程的书籍中,《天工开
物》中也是如此。如在提水工具(筒车、水滩、风车)、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许多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此外,在《论气》中,宋应星深刻阐述了发声原因及波,他还指出太阳也在不断变化,"以今日之日为昨日之日,刻舟求剑之义"(《谈天》)。
在物理学方面,新发现的佚著《论气·气声》篇是论述声学的杰出篇章。宋应星通过对各种音响的具体分析,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声是气波的概念。
张衡 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
赵友钦(1279~1368)宋元天算物理学家。著有科学著作《革象新书》。这本书有一篇名为《小罅光景》的文章,罅就是小孔或狭缝。赵友钦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小孔成像规律,以及由此引申的物理现象。
现代物理学家
除了耳熟能详的像:钱学森、钱三强、李政道(美籍华裔)、杨振宁等物理学家外,还有:
周海军: 199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2000年获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1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在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从事合作研究,2004年底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在生物聚合物领域,研究了DNA,RNA在外力场作用下的统计物理性质及结构相变,并提出了一个DNA弹性模型,在国际上取得了一些影响;研究了蜘蛛丝纤维的结构组织原理并提出了一个层次聚合物模型,该模型已引起国际一些实验同行的注意和兴趣。在仿生网络领域,研究了网络拓扑结构对网络上的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发现了指数小于二分之五的标度不变网络的一些重要性质;提出了一种给网络划分社区结构的方法。在自旋玻璃领域,对有限连通自旋玻璃系统的低温性质进行了理论探讨并提出了新的一个长程阻错序参量。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生物聚合物;仿生网络;自旋玻璃的统计物理,统计物理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
何平:1998年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2001在国家天文台作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至2004底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物理系作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4月被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聘为副研究员。过去的主要工作:先后从事星系形成与演化的唯象模型与半解析模型的研究。最近的研究集中在宇宙重子(或叫星系际介质)的分布与演化,与暗物质的关系,以及大尺度宇宙学的数值模拟等问题上。已发表论文十多篇,并被多次引用。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大尺度宇宙学的数值模拟,星系的形成及演化,星系际介质的分布与演化,以及弱引力透镜等等。
陈晓松: 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198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后在西安交通大学物理系工作。1987年10月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于1992年6月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后从事博士后工作。1993年1月转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至1997年12月底,1998年至2000年5月任客座教授。1996年10月至2000年5月还担任华中师范大学粒子物理研究所教授。2000年6月作为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被聘任为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在液体统计物理的研究中,首先从理论上确定离子—极性和离子—中性混合液体会出现退混合相变,还提出了一种可以精确地描述混合液体相变特性的方法,已被用来研究各种不同的混合液体。在有限系统临界现象的研究中,利用场论和重整化群方法,给出了各个普适类热力学量有限尺度标度函数的理论预言,并得到了计算机模拟结果的证实。对于高于上临界维数有限系统,提出了一新理论,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理论预言与计算机模拟结果不符的难题。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1)相变理论;(2)场论重整化群;(3)有限系统临界现象;(4)临界动力学;(5)微重力下临界现象;(6)液氦超流相变;(7)液体的统计物理及相关的生物物理问题。 高怡泓 : 198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并于1994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1995年到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作博士后,1997年被聘为副研究员。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1)D0-branes的多体动力学;(2)M(atrix)理论描述黑洞的微观物理;(3)AdS/CFT对应的应用及其推广;(4)高维Yang-Mills场论中的瞬子和对偶性;(5)dielectric branes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涉及非交换时空和模糊流形的量子场论、全息性原理、宇宙学常数的弦理论起源等。
马建平 : 1982年7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大学毕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7月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物理和天文系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并作博士后,1989年11月在德国海德堡DESY理论组任助理研究员,1990年11月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92年4月至1998年6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物理系任研究员(Reseach Fellow Grade B)。1998年入选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国,同年8月被聘为理论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粒子物理理论前沿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CP破坏,强相互作用及量子色动力学和应用,格点量子色动力学。
史华林 : 1992年毕业于国防科大应用物理系,1995年获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原子核物理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国特拉华大学巴托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底到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先后从事相对论核多体,凝聚态及统计物理的研究,最近几年主要从事稀薄原子气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He3-He4混合物量子小液滴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国际该领域专家的认可,已发表论文十多篇,并被多次引用。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原子气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及相关问题以及生物系统中的物理问题。
覃绍京 : 1995年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后,赴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作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到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员,2006年任研究员。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前些年曾对一维强关联系统
做过一系列工作,发展并利用数值重整化群研究强关联系统。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领域是凝聚态物理理论,正致力于强关联模型数值计算与分析。 杨金民: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1988年于河南师大获硕士学位,1995年于中科院理论物理所获博士学位。1995年获得河南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并在河南师大破格晋升为教授,1996-1998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和Iowa州立大学合作研究,1998-2000年在日本东北大学作JSPS博士后,2003-2004在日本东北大学作JSPS访问教授。2000年3月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回国任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并开始指导博士生,04年和06年获中科院优秀导师奖,06年获中科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04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主要从事粒子物理中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的研究,特别是超对称物理的研究。对顶夸克和黑格斯粒子过程中的新物理和超对称物理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索通过对撞机上的各种物理过程洞察新物理现象的可能性,为在对撞机上进一步检验标准模型并探索新物理作理论上的预言。另外对超对称理论在宇宙学中的应用也开展研究,特别是对超对称暗物质、暗能量和重子数产生机制的研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50篇发表于美国的Phys.Rev.D),论文已被很多理论学家和国际大实验组引用1000余次。2000年回国以来,带领自己的学生活跃于超对称等新物理研究的第一线,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详细研究了超对称所受目前实验的限制以及在未来对撞机上的现象,预言了黑格斯粒子在超对称Seesaw模型中的质量,发现超对称在黑格斯过程、顶夸克过程及B衰变过程中有大的量子效应,并且结合宇宙观测实验WMAP对超对称暗物质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成果发表在Phys.Rev.Lett、Phys.Rev.D(Rapid Communications)和Nucl.Phys.B 等国际权威刊物上,被同行知名专家重点地引用。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及展望:目前主要研究跟对撞机LHC/ILC及宇宙学相关的超对称等物理。围绕世界上正在运行和即将运行的对撞机实验,探索与顶夸克及黑格斯粒子有关的新物理,系统研究超对称在对撞机上的现象,探索在对撞机上发现超对称的可能性。同时,对其它新物理(如Little Higgs模型、Technicolor理论等)也开展研究,密切跟踪国际高能物理的最新进展。
虞跃 : 1982年浙江大学物理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11月在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1987年至1992年分别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93年后先后在英国Warick大学和美国Utah大学工作三年多,1996年9月回国。1998年1月被聘为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早期曾在规范场理论、弦理论、几何量子化和拓扑量子场论方面发表了近30篇论文,1992年以后主要集中在凝聚态理论研究上。1998年获中国博士后“国氏奖”,1999年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01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5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是凝聚态物理理论,主要包括:物质的拓扑相和拓扑量子计算以及在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系统中的实现;非阿贝尔和阿贝尔分数量子统计;光格子上冷原子系统的物理性质;一些新的强关联物理系统和高温超导机理相关的模型研究。已在这些方面共发表了五十余篇论文。同时,也从事与上述问题紧密相关的一些量子场论问题的研究。
周善贵 : 1992年和1995年在吉林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年7月至2004年4月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工作,2004年5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98年至2001年多次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访问;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德国海德堡马普核物理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过去的主要工作:曾经在原子物理(电子-离子共振复合)、原子核物理(高自旋态和超形变核等极端条件下的核结构、奇特核结构)以及强子物理(光锥QCD与强子结构)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并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两项。目前研究方向为理论核物理,主要进行奇特核结构以及超重元素性质与合成方面的研究。
罗洪刚: 199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1999年至2003年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被聘为理论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过去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发展并应用运动方程方法研究强关联电子系统性质;发展时间相关的密度矩阵重正化群算法;提出描述单杂质安德森模型的统一的Fano共振理论;提出描述电子型掺杂高温超导体的两带模型,并解释了相关的实验现象;分析了高温超导体正常态的标度行为,揭示了c-轴电阻反常的物理根源。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强关联电子系统,高温超导理论,模型的数值计算等。
??
中国的物理学家并有像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后继泛人,实际上我国物理学家仍然具有很强大的队伍。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