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研究

2023年10月18日

- txt下载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关键。文章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讨论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提出嵌入创新创业的专业教育的分层培养目标,即以移动终端开发技术为例,从课程群重构、第二课堂、校内创业孵化器等方面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移动终端开发技术
0引言
2014年,中国的科研投入规模在绝对值上首次超越欧盟[1],2015年5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高等学校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规模扩张,也包括内涵发展。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
1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大学率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试点[2]以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创新创业环境改善、创新创业研究兴起3个方面。由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整体上仍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观念滞后,认识不清。一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误认为创新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另一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培养企业创立者,是针对少数大学生创办企业的教育。这两种认识,前者是对创新创业的简单化,后者是对创新创业的狭义化,都没有真正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素质培养价值。(2)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与专业教育相脱节[3],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否定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设计随意性较大,与专业教育体系的结合不够密切,使创新创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动力。(3)绝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师资主要来源于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专业教师、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辅导员,他们缺乏企业就业经历和创新创业历练,授课内容一味强调创业精神,而忽视创业能力;同时,创业类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也少有具体行业背景的支持。(4)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较低,导致创业成功率较低,从事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机会型创业的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4]。
2嵌入创新创业的专业教育
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仍然是专业教育占主导地位,与专业有关的基础课、选修课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在课时和精力分配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学生所学的专业在大方向上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又决定了他的创业方向,尤其是创业初期的发展方向。实践表明,绝大多数人的创业活动都与他所学的专业密切相关,人们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发现商机并进行创业实践。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中,发挥专业优势,满足创业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较强专业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精神的专业型人才;创业教育侧重培养具备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的创业型人才。两者都是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创新潜力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准备,因此,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完善和深化。二者的融合必须考虑创新创业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差异性和适用性,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与每个学生自己的专业领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才能够推动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创新创业的真谛。
3分层的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包含“创新”和“创业”两个概念。创业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开创新的事业、新的企业或者新的岗位,强调行动层面的创造。创新是不拘现状、勇于开拓、乐于尝试、善于变化的精神和态度,包含更多思维层面的创造[3]。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理论的教授和创业能力的培训,它的内涵已经超越了“为创办企业所接受的教育”,而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素质教育,是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育成过程。因此,嵌入创新创业的专业教育包含4个层面的培养目标:(1)专业技能层面的培养。通过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以及课内实验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在技术层面,具备能完成所负责工作任务的专业基本素质,是大学生从学校顺利转向职场的必备条件。(2)综合能力层面的培养。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大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专业技术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面对问题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工作、持续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技术开拓精神和首创精神。(3)创新能力层面的培养。创新精神对任何个体都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创新创业的启蒙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培养学生岗位立业、开拓事业的能力。一方面使学生毕业后在平凡的岗位上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成为“岗位内创业者”,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发挥创业精神和革新能力,敢冒风险来促成公司新事物产生,从而使公司获得更高的效益[5]。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以就业为跳板,在机遇来临时把握机会,整合资源,创办企业,走一条“经由就业走向创业”的道路。(4)创业能力层面的培养。针对有明确创业愿望的学生,在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创业管理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创办和管理中小企业的知识,熟识企业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提升创业实战技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锐意创新意识,培养创业所需的经济决策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企业驾驭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4移动终端开发技术的创新创业教育
2015年以来,我国政府公布多个“互联网+”指导文件[6-7],旨在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信息通信技术与各传统行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互联网教育、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金融、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等众多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互联网+”的浪潮下,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创意应用和众多的创新产品,这使得移动终端应用在创新创业领域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更多的成功机会。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针对当前软件行业最具活力的移动终端开发技术展开。
4.1课程群重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强调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人文素质和职业修养。由于计算机学科本身专业课程较多、课时量较大,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不可能成体系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只有在现有专业课框架中不断融入创新创业课程,进行跨学科、创造性的课程群重构。课程群由专业技术课、行业课程、创业课程3部分组成。专业技术课着眼于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行业课程和创业课程偏重于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体课程见表1。移动终端开发技术的专业课主要由7门课程组成,它们具有一定的递进关系。C程序设计基础是ObjectiveC程序设计和Java程序设计的前导课程;智能手机与移动PC编程技术主要讲授Android和iOS平台上的App开发,需要具备良好的ObjectiveC和Java语言基础;云计算PaaS技术与应用主要介绍App服务器端的架构原理和编程技术;再配以多媒体技术和游戏开发技术,增强学生在软件可用性和用户体验方面的开发技能。通过7门课程的教授,学生能学习到多种App相关的前后端知识,系统地掌握移动终端方面的设计、开发和测试技术。另一方面,专业课程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授课的过程中,提倡立足本专业、渗透创新创业理念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游戏开发技术和智能手机与移动PC编程技术课程中,不仅讲授移动终端的软件开发技术,还着重介绍游戏创意、App上架、App推广方法等创新创业内容。对重要的创业方法、创业技能和创业工具独立设课。财务管理课程主要介绍创业和经营企业所必须掌握的金融财会知识和技能,财会知识和经济管理能力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只有懂财会、会管理、精核算,创业才能少走弯路。课程内容包括如何筹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进行成本核算、如何进行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如何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中小企业创业实务课程侧重于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企业创立和早期运营的过程,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课程内容包括宏观政策环境和行业环境分析、市场及竞争者调研、商业构思设计、创业计划书撰写、创业团队组建、资金筹措、开发产品或提供服务、市场开拓、风险管理。
4.2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为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力发挥与展现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通过相应的创新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学习和探索,将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结构,对于弥补自身项目经验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选题、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研究,完成一个实践项目,了解创新研究的方法步骤,掌握创新过程中的技术路径,学会创新创业基本技能,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差别化培养。“实验室开放项目”比“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技术门槛略低,但涉及面更广,学生参与人数更多,项目分为提高性实验、研究型实验、创新型实验,以项目驱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及开发能力。
4.3创业竞赛
创业竞赛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众性创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商业计划书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对促进各学院、各专业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已逐渐成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新平台。
4.4校内创业孵化器
毕业时直接选择创业的学生,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母校的校内创业孵化器(创业园、科技园)在办公场所、设备、资金等硬件设施上提供创业扶持,在专业技术、市场运作、成果转化、社会资源等方面提供咨询与创业辅导,能使初创企业尽快走向正轨。当然,在这个层面上,大部分问题不是高校能够独自解决的,需要国家政策、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创新创业环境的合力,才能为初创企业提供有效援助。
5结语
近10年以来,信息技术的突破催生了一大批高科技创业企业,其特点就是创业者的年龄普遍低于35岁,新生代大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接受度,以及对年轻创业成功者的崇拜增强了大学内部创业教育的繁荣。在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人的“创办企业的教育”,也不是应对经济发展放缓、就业压力增大的权宜之计,而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积累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战略性人力资本,提升民族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二者的融合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希望本文在移动终端开发技术方面的教学尝试能对计算机行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参考意义,并对其他领域也有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国2014年科研投入规模首次超欧盟[EB/OL].[2016-02-05].
[2]曲大鹏,宋宝燕.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13):57-59.
[3]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64-67.
[4]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5]卢淑静.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原则与机制[J].求索,2015(2):184-187.
[6]人民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5].
[7].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5-03-06(02).
作者:任凯 吴冬芹 叶长青 单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