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分析与度量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载

[ 内容 提要] 中国 经济 改革的过程是不断市场化的过程,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制度变迁过程。经过20余年的改革历程,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到令人欣慰的60%的水平,成就是巨大的,但市场发育不均衡,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目标模式还有不少距离。本文在揭示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实质的基础上,对市场化程度作了计量 分析 ,并提出了今后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经济改革、市场化、制度变迁、市场化程度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经济改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市场化的动态演进过程。20多年过去了,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如何, 目前 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需要做出冷静的分析和 科学 的度量,以便展示出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整体图景,并为今后的改革提供一个重要的标志物和参照系。
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实质和进程
所谓经济的市场化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地讲,市场化泛指一国经济中市场产生、发育、成长和成熟的 自然 的动态的演进过程,几乎所有的国家或迟或早、或先或后都要经历市场化的过程,发达国家这一过程早已完成,市场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大多数 发展 中国家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狭义来说,市场化是指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即市场体制对计划体制不断渗透和替代的过程,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正在经历这样的市场化过程。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实际上面临着双重转轨的任务:一方面是从落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这一转轨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轨有大体一致的意义;另一方面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一转轨与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转轨的含义大体相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市场化实际上是以上双重转轨的综合。本文所 研究 的主要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后一方面的转轨。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制度革命。建国以来中国模仿“苏联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以计划手段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核心机制。30余年的实践证明,计划体制由于信息不完全、产权不清晰、计划者自身能力的限制等原因,这种经济的交易成本很大,体制运行僵化,效率不高,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沿,不得不进行改革。改革的起初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要改掉传统体制的弊端,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市场化取向的目标是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明确的。之所以走上市场化道路,实际上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在长期的 历史 发展过程中经过自然淘汰不断优化而保留下来的最适合的经济发展道路,发达国家之所以经济发达就是因为较早选择了市场制度。市场机制的优势在于,它以理性的经济人作为出发点,符合了个人自利的天性,具有内生的激励机制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以此为核心的经济制度,能够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并通过“看不见的手”把个人利益“加总”为社会利益,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尤其是它能够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发现交易对象,形成价格,传递信息,从而节约交易费用,大大提高制度运行的效率。这既是 现代 经济学 理论 研究一致的结论,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文明的成果。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道路的选择,不是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显然,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不属于那种一般的市场改良或形式变革,它表面上解决的似乎只是一个价格形成机制的 问题 ,但实际上是从传统的计划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向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的转轨,从这一角度讲,市场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过程,是一场深刻的制度革命。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的道路。纵观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激进的方式,如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在短时期内直接从计划体制强行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一种是渐进的过渡方式,即在计划体制基本保持不动的情况下,通过在旧体制之外引入市场因素来发展新体制,逐步对旧体制进行渗透、替代,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新体制。中国经济改革由于市场化起点太低,加上转轨的双重性特点,市场化改革是十分复杂的,因而走上了渐进式的市场化道路。事实证明这种选择是十分正确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避免了经济大的震荡,改革风险较小,阻力较小,成本较低,推进的速度虽然慢些,但改革的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渐进式推进成为中国经济市场化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实际上得到了两种力量的推动:一种是民间力量等内生因素的自发作用,另一种是政府力量的推动。虽然改革首先发轫于民间部门如 农村 土地承包等,但总体上说,政府在整个市场化进程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政府部门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和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为新体制的生成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促进了市场因素的发育和市场机制的形成。这种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模式也是中国市场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受到世界各国推崇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在现实中表现为计划和市场两种力量相互对峙、相互较量的过程。市场一方要在转轨较量中取得主动,关键是自身力量的发育和增强。这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体系的构建,市场结构的延伸和市场机制的形成,而且还表现在 企业 的成熟程度,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在开放经济中还包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等。所有这些方面的综合构成了经济市场化的主体内容,中国现实的改革也是从这些方面入手和不断推进的。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始于1978年,伴随着整个经济改革的推进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曲折历程。总的来说,20余年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效果是显著的。整个市场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这里有必要作以 总结 性的回顾。
第一阶段(1978~1984):这是市场化的起始阶段或者说初期阶段。随着农村改革的率先启动,国家逐步放开和发展了集市贸易,放开了个体经营,消费品市场最先得到较快发展,并带动了生产资料市场的萌芽和产生。这一阶段的市场化基本上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态势下展开的,计划机制仍占主导地位,市场发育刚刚开始,虽在某些方面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基本上是在“体制外”展开,因此有人把这一阶段的市场化称作“体制外市场化阶段”(常修泽、高明华,1998),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二阶段(1985~1991):这是市场化的展开阶段。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后,确认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国家调整了生产资料购销政策,生产资料开始进入市场, 工业 生产资料价格开始实行“双轨制”,生产资料市场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尤其是1987年9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概念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模式后,生产要素市场开始启动,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相继起步和迅速发展。另外,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市场化也获得进展,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实行两步“利改税”,从推行承包制到试行股份制,从乡镇企业崛起到国有企业改革,都穿插在整个市场化的进程之中。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市场化已经进入“体制内”,市场体系的框架开始显现,市场的力量和计划的力量开始抗衡,突出表现在“双轨制”并存的体制模式上。“双轨制”这一市场化必经的阶段,在我国经济改革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它同时带来了“寻租”现象和腐败行为的滋生,致使市场化进程受挫,加上这一阶段两次严重通货膨胀(1984和1988)的发生及其他经济社会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总之,在这一阶段,市场化改革已全面展开,市场力量迅速成长,并开始与计划机制相抗衡,是市场化获得重大进展的阶段,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也进入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第三阶段(1992~现在):这是市场化的深化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以及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市场化进程驶入“快车道”。要素市场发展明显加快,明确提出发展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股票交易所正式设立,劳动力全国性的流动势不可挡;企业市场化由以前的“放权让利”进入到深层次的“制度创新”,股份制改革大面积推广,资产重组、资本运营、结构调整浪潮涌现,民营经济登上经济舞台;政府适应市场的程度增强,宏观调控方式开始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同时政府退出微观经济活动的步伐加快;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市场化的对外开放程度扩大,尤其是加入WTO的日程临近,更增大了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压力。总之,这一阶段的市场化进程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体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市场化进入了纵深推进阶段,正向着成熟阶段迈进。
综上所述,经过2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规模明显扩大,市场结构得到延伸,市场主体开始成熟,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市场机制基本形成,市场调控效果显现。一句话,市场力量已经从总体上占据优势,在经济的主要领域替代计划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但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并没有完成,离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并且越到后来难度越大,市场化改革尚需继续付出艰辛努力。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