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猪渗出性皮炎的诊治

2023年09月01日

- txt下载

猪渗出性皮炎是由猪葡萄球菌引起猪的出现全身油脂样渗出、形成皮痂并脱落,甚至导致脱水和死亡等临床症状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论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猪渗出性皮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方面的研究结果,并就猪渗出性皮炎的诊断和防治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猪葡萄球菌;致病机理;防治  猪渗出性皮炎(Exudativeepidermitis,EE)主要由猪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hyicus)引起[1]。猪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条件致病菌,常寄居于皮肤、黏膜上,当动物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或皮肤、黏膜破损时,病菌便乘虚而入。渗出性皮炎的临床症状被认识已有160多年。  S.hyicus起先被Sompolinsky描述为微球菌,现已被确定为一种葡萄球菌。从分类上将S.hyicus确定为导致猪渗出性皮炎的病原[1]。该菌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可以在普通的琼脂板上生长,也可以在选择性指示培养基上生长。S.hyicus还可以在含50mL/L牛血清琼脂板上生长,其在血平板上长成光滑、灰白色、直径大约为3mm~4mm的菌落,常呈不规则成堆排列,形似葡萄串状。脂酶试验为阳性,在血琼脂板上没有溶血现象[2],透明质酸酶阳性[3],热稳定性、DNA酶阳性[4],接触酶阳性,VP试验阴性,氧化酶阴性[5]。糖发酵中果糖、葡萄糖、乳糖和蔗糖等为阳性,麦芽糖、甘露醇、木糖等为阴性[6]。这些生化特性在常规方法中区分该病和其他来源于葡萄球菌时非常有用[2]。  S.hyicus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的表皮脱落毒素,根据其抗原性的不同,分别命名为ExhA、ExhB、ExhC和ExhD并进行分型[7]。不同的血清型毒株,毒力和致病力存在差异,但其生化和培养特性基本一致。强毒株常能引起仔猪皮肤油脂样渗出、形成皮痂并脱落,严重时导致脱水和死亡等临床症状。此外,S.hyicus流行还有明显的特点,血清型ExhB最为流行,其次分别是血清型ExhA、ExhC和ExhD[7]。  葡萄球菌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的脓汁或血液中可以存活2月~3月,80℃条件下30min才能杀灭,但煮沸可迅速使其死亡。葡萄球菌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的消毒剂均可杀灭。对磺胺类、青霉素、红霉素等抗菌药物较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1 流行病学  S.hyicus是猪常见的一种共栖菌,经常可从健康猪鼻黏膜、结膜、耳朵或鼻、口部皮肤以及在小母猪和母猪的生殖道内分离到该菌[6],当饲养环境发生变化时或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转群、断奶、混群饲料突然改变或通风不良、免疫抑制性疾病)存在时,会导致该病的发生。  S.hyicus的发生和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有发生。该病在猪群中一般呈散发性,病死率低,发病率一般在2%~5%之间,某些环境卫生差的猪场发病率能达到10%左右,但在没有免疫力的猪群中病死率可达到70%。该病痊愈后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速度,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主要感染1周龄~5周龄的仔猪,但强毒株也能造成更大的猪发病。仔猪出生时可通过母猪生殖道感染,当饲养环境变化时特别是皮肤损伤时更容易感染发病。仔猪感染后首先是感染部位发生红斑,然后有皮脂样渗出,随之发展至全身,最后形成皮痂并脱落。该菌常被看成是一种继发性病原菌,有研究表明,猪群中存在圆环病毒2型感染时,S.hyicus的分离率会增加[8]。在有其他疾病如PRRSV、猪瘟以及猪伪狂犬病毒等感染时,可以加剧临床症状。  S.hyicus对不利的条件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并能在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原菌的传播可能是通过直接皮肤接触,间接接触污染的墙壁和用具,该菌在感染猪舍空气中浓度可达2.5×104/m3,表明该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2 发病机理  S.hyicus可分为有毒力和无毒力菌株,把有毒力的S.hyicus的纯培养物接种于无免疫力猪的划痕皮肤上能够复制该病,通过皮下注射于SPF小猪也能复制成功[1]。普通猪有可能对这种处理有抵抗力,表明免疫作用可能是重要的保护因素。  发病机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产生表皮脱落毒素,其属于一种外毒素,分子质量约为30ku,被认为是一种热不稳定蛋白[9]。S.hyicus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的外毒素,根据其抗原性不同[10],分别命名为ExhA、ExhB、ExhC和ExhD[7],四者均为金属蛋白。在该菌液体培养物上清液中存在表皮脱落毒素,先后用其粗制品或纯化物,给仔猪局部皮下注射,成功复制出临床EE所见的皮肤病变。据报道,从患有渗出性皮炎的猪分离到S.hyicus的几率是100%,然而从健康的猪群中分离的几率只有35.4%,但两者的生化和培养特性都是一样的。S.hyicus的培养滤液中有可以导致仔猪发生渗出性皮炎的外毒素[11]。从发病和健康猪分离菌株的培养上清液可以使1日龄雏鸡的表皮脱落。因此从患病和健康猪分离的S.hyicus都能产生毒素,从患病猪和健康猪分离到的菌株产生毒素的几率分别为87.5%和76.1%。用能产生毒素和不能产生毒素的菌株做攻毒试验进行观察,接种不能产生毒素的菌株,在接种部位可以观察到红斑并在48h内消失,但接种产生毒素的菌株,直到接种后7d还没有消失。在接种产生毒素菌株的仔猪中可以观察到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油脂样渗出、形成皮痂和表皮脱落[6]甚至脱水死亡。S.hyicus在皮肤里大量存在,并可从局部淋巴结和流出的血液中分离到。毒素使表皮中的细胞分离,特别是使上部的棘细胞层的细胞分离,从而使细菌在表皮内迅速扩散并浸入深层,造成表皮脱落常伴有大量的皮脂分泌物和浆液渗出物,最终导致脱水或因败血症而死亡,表明表皮脱落毒素是造成皮肤病变和脱落的主要因子之一。  渗出性皮炎与人的葡萄球菌性鳞片状皮肤综合征(SSSS)具有很多相同之处。两者主要分别感染小猪和新生儿,可导致局部或全身性的表皮脱落,并排出大量皮脂性分泌物。两者主要是由毒素引起,并具有相似组织病理学变化。人的葡萄球菌性鳞片状皮肤综合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该菌产生两个不同型的毒素,即ETA和ETB,被认为是造成表皮脱落的主要因子之一。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