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黄鳝集约化养殖病害系统解析(上)

2023年08月31日

- txt下载

  一、鳝苗放养阶段的病害  目前,国内黄鳝养殖主要以采集、收购野生鳝苗作为苗种来源,以下主要解析野生鳝苗放养阶段的病害。  1、呼吸衰竭  发生有呼吸衰竭症状的鳝苗,在清水漂养时,鳝苗头吻端会长时间伸出水面,下颌部始终处于吸气膨大状态,并且惊动不下沉或下沉后头部又立即伸出水面,俗称打桩。这一病态打桩现象与正常鳝苗水面呼吸有较大区别:正常鳝苗呼吸水面空气一般仅以吻尖接触水面,并且吸气后立即下沉,而呼吸衰竭鳝苗吸气时,头吻端有一半以上,甚至整个头部长时间露出水面。病苗下池后,大部分游附于水草之上,呈明显体质衰弱、无力状态,拒食,从放养时,3天内死亡一般会达到80%以上。  发病鳝苗体表无机械损伤,无充血现象,粘液正常,解剖脏器无炎症,但血液暗红。  鳝苗发生呼吸衰竭严重程度不同,其表现症状亦有所差距;轻微症状在换水漂养时,短时间内并无打桩现象,即使长时间漂养,也只有少量出现,下池后,上草的比例也不大,3-4天死于呼吸衰竭的一般只有20%以内,但剩余的鳝苗会逐渐演变为痉挛症而陆续死亡;而重症呼吸衰竭鳝苗则会全部出现打桩现象,下池后很快出现死亡,并达到死亡高峰。  一般沉水式诱捕鳝苗,高密度或干法贮运鳝苗,均易发生呼吸衰竭。  解决方案①鳝苗下池前,使用抗酸剂浸泡;②鳝苗下池前,使用可拉明浸泡;③低密度带水运输鳝苗,并在运输鳝苗的容器里设置附着物。同时收购时应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  2、脱水  患有脱水症状的鳝苗,在换水漂养时,初始状态表现为游动异常有力、迅捷,轻握鳝体无柔软感,略现僵硬,外观体表微微泛红,漂养10小时后,鳝苗呈呼吸衰竭状。下池后,黄鳝拒食,并很快游附于水草之上,不入水,24-36小时后,体表开始弥温性充血,机体僵硬,粘液减少,甚至局部脱粘,并继发性细菌感染,皮肤坏死,48小时后开始死亡,5天内达到死亡高峰,累计死亡率可达90%以上。  当鳝苗经过长时间干法或高密度贮运后,易出现脱水症状。目前,黄鳝养殖技术中通行的发热、发烧病理,其内在机理正是黄鳝机体脱水过程,单纯意义上一定程度的载体升温,并不会造成黄鳝死亡。  解决方案①低密度,带水运输鳝苗;②鳝苗下池前,使用等渗溶液浸泡鳝苗;③开食后,鲜饵拌喂维生素C、尼克酸(烟酸)以及凝血维生素即Vk。  3、痉挛症  黄鳝痉挛症的成因及预防笔者已在2002年《科学养鱼》第3期上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经过研究和总结,目前关于治疗方案已有较大进展。  解决方案①鳝苗下池前,抗酸剂浸泡处理;②鳝苗下池前,抗痉剂浸泡处理4小时;③鳝苗下池后,拌喂抗痉剂和抗酸剂;④非氧化类消毒剂全池泼洒2个疗程。  4、白尾病  鳝苗白尾病主要发生于每年4-6月份放养时,一般鳝苗下池3天后开始发病,开始时尾柄处出现白化,并迅速扩大,向前身蔓延,致使整个尾部出现白皮,蔓延边缘有充血带。白皮病灶区粘液脱落,皮肤坏死并深达肌肉层,尾尖部角质化。患病鳝苗体质衰弱,游动缓慢,此病有传染性,累积死亡率一般在50%以内。  此病病原为白皮极毛杆菌,与鲢鳙的白皮病属同一类病原。此病原在酸性水体具有较大感染性。暴发白尾病的鳝苗,在放养前,一般都经过4-5天的贮养时间,且长期不换水,使载体偏酸性,为白尾病发病提供了契机。同时,鳝苗由于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且生活于恶劣环境,造成鳝苗体质衰弱及机体抵抗力、免疫力下降也是白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实验表明,将体质健壮的鳝苗与病苗混养,健壮苗不感染,说明白尾病主要感染体质不好的鳝苗。  解决方案①尽可能不采用贮养时间过长的鳝苗;②调节发病鳝池水体pH值,使水体偏碱性;③非氧化类消毒剂全池泼洒2个疗程;④足量投喂鲜活饵料,并拌喂氯四环素。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