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选择的多样性与区分的明确性

2023年10月29日

- txt下载

庄海兵
【摘 要】浙江省2007年高考作文题具有一定的限定性,但也极具开放性,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但选择的自由度恰恰又体现了作文题除了“形散”外,更有“神不散”的特征。考生写作时不同的选择也就体现了考生的认知水平、人生境界的不同,因而使评卷也有了明确的区分度。
【关键词】开放性;多样性;明确性
今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话题刚一揭晓,顿时议论如潮。乍看话题,竟不住冷汗顿生,直叹不好写。再粗看话题前面说明的材料,又觉得很适合发挥。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过后,方觉得要想写好,写得上档次,着实不易。
根据搜狐网“2007高考作文奥斯卡金像奖”上的调查,我省的作文题分别荣获“最富创意奖、最难创作奖、最易发挥奖”。笔者参加了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对此也深有同感。总体上看,今年我省的作文题,极具开放性,不同层次的考生都可以从中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内容来写,也正因为这一选择的开放性,不同层次的考生会选择不同的内容,也就使得这一话题作文有了明显的区分度。下文就先从开放性的角度,即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来谈谈。
首先是立意上的选择。在话题前面给出的两段材料中,考生可以围绕第一段的内容来立意,即可以写自己的童年,写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梦想与快乐;也可以围绕第二段的内容来立意,即可以写人类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消逝,如玛雅文明、高昌古国的消逝等等。这样考生在立意上就有了多样的选择,既可以对自己的成长展开理性的思考,单纯地去写个人的历史,也可以在时间的横度上来思考,围绕人类文明这个大的话题,来书写个人的体验。因而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立意上的选择具有最明显的区分度。考生如果写自己的童年,立意就稍显肤浅,如果写人类的文明,立意就能更上一层楼。
其次是时间上的选择。前面的三段提示语,实际上已经暗示了考生要从时间的横度上来展开思考,要探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要体现考生在时间上的思考和古今上的思考。考生可以将写作的重点定位于“过去”,对已经消逝的事物作出理性的思辨;也可以写面对消逝的文明,人类在“现在”该如何把握,如何来采取一些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还可以侧重于对“未来”的展望,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来引领人们如何面向未来。
再次是情感上的选择。在面对消逝的人与事物时,究竟是如“流水落花春去也”般的怅惘,还是如“谁道人生无再少”般的旷达,这一选择也能体现考生的人生观。根据前面的一句话,“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这句话里面的“似乎”一词就已经有了导向,“似乎”一词一般表示表面上如此,而实际并非如此之意。因此“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并非就真的离我们远去了。第二段末句话也再次强调“人类在消逝中进步”,因此,面对消逝的人与事物,“旷达”的情感比“怅惘”就更成熟、更理智。汪曾祺在其《胡同文化》一文的末尾这样写道:“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作者面对消逝的胡同,虽然心里满是不舍与依恋,但终究从“怅惘”中走了出来,让“旷达”的情感占了主流。考生面对这一话题,在情感的选择上,也应像汪曾祺先生一样,惟其如此,才能将文章的内容引向深入,才能体现考生积极的人生观。
接着是文体上的选择。话题材料的第三段是这样的文字:“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围绕“行走”与“消逝”这两个概念进行阐释时,我们既可以采用叙事的手法,写成记叙文;也可以采用议论的方式,写成一篇有思想有深度的议论文;还可以以散文化的笔法来抒情,写成抒情散文。去年高考的作文话题“生无所息/生有所息”,想写成记叙文难度就比较大,今年就比较好写,而事实上也有相当多的考生都选择了记叙文。
最后是“行走”与“消逝”的选择。如果仅就话题“行走在消逝中”来看,其中的两个关键词“行走”与“消逝”显然是互为联系、不可分割的。写“行走”时应该突出时间上的古今对比关系,以此来体现“消逝”。写“消逝”时也应写出写作的个体即“我”在“行走”中的所见所思所感。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话题应该属于动补短语,写作的重点应该落在动词“行走”上。但在实际的写作中,大部分考生都将“消逝”作为了写作的重点,虽然也有少部分以“行走”为重点的,但毕竟不多。事实上,选择以“消逝”为侧重点,相对来说就比较好把握。特别是结合话题中所给的材料,去写消逝的童年或文明就容易展开,同时也利于从更深的层次上来拓展话题,挖掘出其深层的涵义。
以上是从选择的多样性上来谈的,如上文所述,正因为有了多样的选择,考生写作能力上的区分度也就非常清晰了。例如在立意的选择上,写人类文明就比写童年更能体现考生思想的深度。当然并不是说写童年就不好,事实上也有不少以童年为写作内容的优秀文章,只是说相比之下,对文明的思考更能深入话题,更能体现中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深度。同样在情感的选择上,对行走在消逝中的人与事,选择“旷达”的情感也比“怅惘”更能体现考生积极的人生观和宽广的胸怀。有了这样明确的区分度,那些写作水平高,写作能力强,有着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考生就容易脱颖而出。
正因为如此,作文题前面的材料一方面是引导,即引导学生对话题展开思考,可另外一方面,对于相当数量的考生来说,它也是陷阱。为什么说是陷阱呢?原因就在于第一段的材料:“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这段材料里的“童年”、“美丽”、“梦想”、“快乐”等词一下子就打动了考生,很多的考生不假思索就开始大写特写自己的童年,回忆美好亦或伤痛的往事,掉进了“童年”的陷阱之中,导致写作只是停留在简单叙事的层面,而缺乏一种思维的深度。
当然,以上所分析的多样的选择仅仅是就材料本身而言的。但这毕竟不等同于材料作文,而是一篇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在对话题进行阐释时,其涉及面比材料本身要广阔得多,它要求考生要发散自己的思维,充分发挥创造力,这样能更好地尊重创作的主体,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因而我们必须明确其限制内容和开放内容,要从材料中跳出来,将视野扩大到更高更广的层面。如由材料中消逝的童年的引导,我们还可以联想到更多与自己有关的消逝了的人与事,由消逝的玛雅文化和高昌古国,还可以联想到我们现今正在消逝的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如果围绕话题“行走在消逝中”来拓展、来联想,选择的空间也就更大了。
总体来看,“行走在消逝中”这一话题,既能让每个写作个体在考场中都能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来写,以便真正做到让所有的考生都能有话可说,同时也有效地体现了作为教育大省、文化大省的浙江在作文中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时代导向,引领中学生从时间与空间的层面来展开思考,来拓展文化视野,开阔胸怀抱负,为今后走向社会担当时代重任奠定厚实的文化基础。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