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十篇

2023年10月23日

- txt下载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十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③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在小黑板上
  抄写:
 ①生字新词。
  ②两组要比较的句子。
  A案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①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②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①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②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③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④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①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③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③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④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⑤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①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②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③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的感受。
  ④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⑤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⑥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①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②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①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②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③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④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组成物体的分子总是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布朗运动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布朗运动形成的原因。
  教具
  两人一台显微镜(设备不够的学校至少应有一台给学生轮流观察),红墨水、黑墨汁各一瓶。两只烧杯分别装入冷、热水,滴管一支,投影幻灯及布朗运动模拟器一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分别将红墨水用滴管滴入冷水和热水中各一滴。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这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应答:看到了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追问:两杯水中扩散快慢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应答:扩散快慢即分子运动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二、新课教学
  现在研究一个更明显的证明分子在做不停地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1
  介绍在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植物花粉颗粒,发现这些小颗粒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叫布朗运动。
  2.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布朗运动实验:
  (1)先调好显微镜。
  (2)在载玻片上先放上一大滴水,后在水上滴一小滴稀释的墨汁,盖上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
  一般回答是小黑颗粒都在不停地运动。
  追问:还看到些什么现象?
  应答:有的颗粒运动得快些,有的慢些,或颗粒越小的运动越明显。
  (对于这一追问,常常有许多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可借机教育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3)让学生用滴管滴人玻璃片上一滴热水后,再继续观察布朗运动与前次看到的有何不同?
  应看到较前次的布朗运动加快。
  3.带领学生看课本64页图11-4,说明图上记录了三个小颗粒,每隔30s记录到微粒的位置后用直线连接起来的,虽不是小微粒的径迹但也可以看出小颗粒的运动是极不规则的。
  4.布朗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用投影幻灯及布朗运动模拟器边演示边说明。
  由于大量水分子(比小颗粒小得多)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它们和小颗粒相撞。每个水分子和小颗粒碰撞都使小颗粒受到冲力。每一瞬间各个方向都有大量分子碰撞小颗粒,哪个方向冲力大些,小颗粒就向哪个方向运动。下一瞬间另一方面冲力大了,小颗粒就向另一方向运动,结果使小颗粒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这样便形成了布朗运动。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说说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课前准备
  了解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的状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神圣”
  1、说说在周围生活中,神圣一般多用来形容什么?
  在印第安人的眼里,他们生活的地方是神圣的。他们会自豪地告诉每一个光临那片土地的人──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神圣”
  1、土地可以用肥沃、贫瘠来形容,还可以用宽广来形容,却很少有人用神圣来赞美。那么印第安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它呢?让我们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
  2、介绍文章背景知识。(印第安人首领西雅图写给白人领袖的一封信)
  3、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三、梳理内容,定位“神圣”
  1、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2、文章哪些自然段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四、研读语句,理解“神圣”
  1、自由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呈现怎样的画面?
  (1)抓住“圣洁”,理解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1、2自然段。
  2、如此神圣的一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就显得如此珍贵,如此重要?自由读第3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大地和我们的关系。(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等)
  (2)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这片家园的家园。
  五、悟“神圣”,探究段落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留住这片圣洁呢?
  自由读文,找相关语句,在旁边写感受和体会。
  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句子:
  (1)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2)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为什么说要照管好它?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因为没有了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呼吸、生物的生长,影响到生命的存在)
  (3)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4)你们要像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重点理解“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如果家园受到破坏,我们不能及时补救,那么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如果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
  六、明“神圣”,凝聚情感
  因为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因此为了子孙后代,你们需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七、读全文,背诵语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八、巧拓展,提升认识
  读课后“选做题”,根据课前了解的情况,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朗读课文,归纳要点,把握文章,训练学生 概括理解能力。
  ⑵ 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
  ⑴ 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⑵ 体会本文生动描写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珍爱动物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1、理解说明对象和特点;
  2、理解作者的情怀;
  【教学难点】
  对文中一些表意含蓄的句子的理解感悟。
  【教学方法】
  1、读、悟、赏教学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面前,就宣告春天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聚会,寂寞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美国著名论理学家利奥彼德对大雁情有独衷,他把大雁看作与自己平等的生命,看作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宇宙之美的展示者,他怀着对大雁喜爱、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的种钟活动情景。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大雁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大意:
  1、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感受文章主旨。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2、领悟文章的主旨:
  明确:作者从大雁身上感受到了善性、友情、亲情、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探究思考:
  1、作者笔下的大雁有那些特点?
  2、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3、朗读下面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⑴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到了。
  ⑵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明确:
  1、⑴ 来的季节是三月天
  ⑵ 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⑶ 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鸣叫
  ⑷ 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⑸ 爱觅食玉米粒
  ⑹ 常六只列队飞
  2、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等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趣味性。例如;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的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就成了曲线。
  又如:第一群大雁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3 、⑴ 这一句写出了大雁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⑵ 这一句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小结: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字里行间注满了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佩,对大雁的种种叫声由衷喜爱,有时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爱意。
  四、赏析课文,深刻领悟
  品味文章的形象性。让学生再找几个拟人句,进一步体会其
  特点。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如春雁的来时的低语,觅食前后的鸣叫,返回后的论述,晚上大雁的集会等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五、学生质疑问题,合作研讨,释疑存疑
  学生选取语段阅读,提出一个最急于解决的问题,大家讨论作答。
  六、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雁的诗句。
  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七、课堂小结
  《大雁归来》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田园牧歌,引人向往,发人深省,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水泥钢筋作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的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公园,一切纯朴的本质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感谢利奥彼德,他让我们明白了:热爱自然,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最恰当的定位。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阅读《大自然警钟常鸣》一文,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板书设计】
  大雁归来
  知识性 保护动物
  大雁归来 抒情性 和谐共处
  趣味性 热爱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中优美句子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欣赏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渗透环保教育。
  2、学习第一、三、四自然段,能理解长句子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看图(春光图,画面中没有燕子)。
  2、这么美的春光图,谁想用大文学家郑振铎写的句子来赞美一下。
  (指名)
  让我们大家再一次大声地来赞美一番。
  3、请大家再仔细研究一下这幅图,是否还有美中不足,缺少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
  为什么要增添燕子?
  (学生讨论)
  板书:静──静中有动
  二、学习第一段
  1、那我们各小组再给上节课画的画增添几只燕子吧!怎么画?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读第一段,其实呀,这一段读好了,你不但能画小燕子,今后写小动物外形也不成问题。
  2、学生画。
  3、欣赏画面:
  师:哪些小组愿意把这副有小燕子加入的春光图请大家欣赏?
  你们能说说为什么这么画吗?
  重点引导学习:
  乌黑光滑的羽毛。
  (乌黑说明颜色黑。“光滑”呢?仅仅只是黑吗?)
  俊俏轻快的翅膀。
  (什么是“俊俏”?我们平时还可以说谁俊俏?作者说小燕子的翅膀俊俏,可见他非常──)
  剪刀似的尾巴。
  (形状)
  4、哦,你们真了不起!读懂了课文,还画了这么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看来,课文一定写得很美,谁愿意用朗读表现燕子的美?
  5、请大家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美美地来读一读,并找一找你觉得哪个字用的最妙?
  (凑这个字用的好,让我们觉得小燕子活泼可爱,十分伶俐,用其它词就没有这样的形象,不能刻画得这样惟妙惟肖。)
  6、可见,作者十分喜爱燕子,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读出对小燕子的赞美吧!
  7、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吗?
  8、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学习第三段
  1、师:燕子的外形真美,老师已经迫不及待想领略燕子的其它美,你们想吗?
  2、请细细品读第三节,划出你认为表现燕子美的句子,再多读几遍,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然后可以与同桌交流。
  3、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交流。
  4、讨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它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
  师:这是一个长句子,你读懂了吗?
  主要写燕子飞到高柳下。
  其它词语呢?写出了什么?
  “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快有轻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恶劣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掠过”你体会到什么?
  “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你又体会到什么?
  比较句子:
  如果把这句子改成“燕子飞到高柳下“,你们还有这种感觉吗?你们的脑海中还有这飞姿优美的小燕子吗?
  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是一定要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文章才有味道,大家才爱看。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小圆晕是什么?为什么不用小圆圈?“晕”和“圈”有什么不同?
  “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
  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让我们再读这句话,领略这其中的美。
  四、学习第四段
  1、刚才我们欣赏了燕子飞行之美,那么停歇时的燕子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第四段,你最喜欢哪些句子?并与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交流:
  估计:
  ⑴ 有几队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
  (落写出了燕子飞行是疲倦是休息的样子,比停恰当)
  ⑵ 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
  师:为什么用痕,不用根?
  (电线远,而且多,看不清楚,在蓝天中只留下一丝痕迹)
  为什么天空不用“蔚蓝”,而用“嫩蓝”?
  师:是颜色浅?是蓝得透明?是天空也充满活力?是,但又不全是,里面更多的是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魅力。
  ⑶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这指什么?远远看上去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五线谱。我们来看看曲谱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家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三、四段,领略了燕子外形之美,飞行之美,还有停歇在电线杆上时的音乐美。怪不得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作家写赞美春天的诗文,少不了燕子;歌唱家唱赞美春天的歌,也总少不了燕子。可以说,如果少了燕子,春天就会失去一半的美。让我们饱含神情,再次齐读这三段,把可爱的燕子,把美丽的春天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伴随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使生活更有生机,更加灿烂!
  六、课外延伸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燕子的外形,飞行时的美姿,停歇时的音乐之美,关于燕子你还知道写什么,可不可以把你课外找到的资料与小朋友共享?
  同学们,让我们保护燕子……
  以《我是一只小燕子》写一篇短文。
  【板书】
  春光 飞行
  美
  外形 停歇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和难点
  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二、新课
  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
  (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
  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
  (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命题 教学设计方案(二)。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
  (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 1+2”,离“ 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
  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例3 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
  (1)对顶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若a=0,则ab=0;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解:
  (l)对顶角相等(真);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
  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
  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
  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
  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
  (3)若a=0,则ab=0(真);
  若ab=0,则a=0(假);
  若a≠0,则ab≠0(假);
  若ab≠0,则a≠0(真).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
  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
  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
  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
  (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
  凡直角都相等(真);
  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
  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
  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
  小结: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
  (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
  三、作业
  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
  (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
  (2)取线段AB的中点C;
  (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
  (5)若a=b,则a2=b2;
  (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
  (7)同角的余角相等;
  (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
  2.选作题
  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设计说明】
  课外阅读是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我们存在一个思维误区,认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只能在课外,课堂上对这一问题连有效的指导都没有,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处于自发、盲目的状态,学习效率低下。这种情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能否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如果可行,又该如何去上阅读指导课?在这方面,我进行了一些思考,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我首先选择了《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因为多数高年级学生对这部作品是比较感兴趣的,语文教材也选择了其中一个片段:《景阳冈》,这样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显得更自然。我先安排学生在课下自读这部作品,然后准备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讨论关于阅读《水浒传》的感受,了解其阅读的收获,检测其思考的深度。
  《水浒传》作为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情节曲折而又繁杂,对其主题思想的评价更是众说纷纭,对于学生来说,要想真正读懂这部经典名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读《水浒传》,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只去关注紧张的情节和感兴趣的人物,而忽视对其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探究,使得自己的阅读只停留在作品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分析,没有读懂作品的精髓。
  因此,组织学生讨论关于阅读《水浒传》的感受,要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努力,通过较为合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深入思考,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读出精彩,读出收获。
  【教学目标】
  1. 学习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2. 尝试创造性阅读,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学习合作探究,敢于表达不同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画像激趣。
  用多媒体显示戴敦邦所画的水浒人物,重点展示宋江、武松、鲁智深、林冲、李逵等主要人物,同时说明:戴敦邦是当代著名的人物画家,他所画的水浒人物,造型生动而又略有夸张,表现了水浒好汉的个性和英雄气,在电视剧《水浒传》(央视版)片尾出现的水浒人物画像,就是他的作品。老师对《水浒传》大概介绍,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之后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
  问题一:读了《水浒传》之后,你的头脑中会出现一些主要人物的形象,看一看画家笔下的水浒人物,同自己想象的人物形象是否一致?
  问题二:同自己的想象相比,你认为画家所画的人物有哪些好的地方或者不好的地方?
  问题三:大家都看过电视剧《水浒传》,你认为剧中的人物造型好不好?举例说明。
  这些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兴趣,要敢于拿出时间让学生讨论和交流。对于学生的表达,凡是言之成理的看法,教师都应予以鼓励。
  二、表达思考与发现。
  要求:用“假如我是_____(宋江、武松、鲁智深、李逵……)”这样的句式说一段话,要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结合人物的特点,展开想象,说出人物另外的结局。
  创意说明:一千个读者,便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读经典最忌人云亦云,要读出自己的独到发现。读《水浒传》之后,很多人都会对主要人物的结局不甚满意,用上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也利于其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活动过程
  1.每组确定组长和记录人,每个成员自己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2.每一小组推选一人向全班同学展示。
  3.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做好笔记,然后师生共同评价,选出优秀者。
  三、用比较法分析人物。
  创意说明: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小说的异同,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通过比较,能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在阅读中开发思路,能对不同的文章进行审察、分析、综合,透过现象挖出本质,从而提高阅读水平,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
  A. 武松、鲁智深、李逵的性格都有粗鲁豪爽的一面,但又有哪些不同?
  B. 在《水浒传》中,吴用是智慧的化身,其足智多谋堪比诸葛亮,但是,与诸葛亮相比,他又有哪些不同?
  2.小组内围绕问题畅所欲言,通过集体探究达成共识。
  3.各小组在班内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四、学习创造性阅读。
  创意说明: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度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阅读材料,通过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思考,能提出某些新见解或论述某种新观点,独特地感受文本,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小说,对人物形象、主题与环境的理解,不仅要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学会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去看问题,发现有价值的创新成果。我们要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学会于无疑处生疑,走出一条与前人不同的路来。
  活动设计:在当前的《水浒传》研究中,对于作品主题思想的判断,对于主要人物的评价,是存在很多争议的,我准备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尝试性的探究(多媒体显示):
  问题一:在《水浒传》中,宋江是争议最大的人物,你认为宋江是英雄还是奸雄?请结合其主要事迹进行说明。
  问题二:联系你所学习的历史知识,结合梁山泊聚义的过程和结局,你认为梁山泊聚义是真正的农民起义吗?
  问题三:《水浒传》里有一些英雄滥杀无辜的描写,如武松“血溅鸳鸯楼”之后滥杀张督监家人,李逵劫法场之后滥杀围观的百姓,对此该如何评价?
  问题四:在《水浒传》里,晁盖与宋江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想一想:为什么晁盖死时不直接把山寨之主传与宋江?
  对于上述问题,学生不一定全部回答,可选择其中一两个来回答。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重点,提出其他问题。
  五、小结。
  小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学会阅读和欣赏更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学问。对我们来说,采用上述方式思考问题,可能会有些难度,但关键在于尝试,关键在于创新,做到了这一点,就会读出自己的精彩,就会别有一番收获。
  6、布置作业(多媒体显示)。
  1、如果没有读过《水浒传》平时要读且平时要多读四大名著。
  2.你对课堂上哪一个问题最感兴趣?认真思考这一问题,把你的思考写进日记里。
  3.用一周的时间,查找资料,进一步修改,看能不能针对这一问题写一篇作文。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尝试提出个性化见解,在课外阅读中能够有自己的收获。从教学实践来看,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但是,《水浒传》这一古典名著博大精深,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实在太有限了,深入探究作品的精髓也是很难完成的。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自然有很大的不同,故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思考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探究讨论停留在表层,一些学生纠缠于某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使得课堂教学难以驾驭,这些问题也是存在的。所有这些,都非常值得总结,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结合图片、实物理解邮递员、打靶、一捆稻、一束麻等词语;
  2、美读诗歌、背诵课文,并在朗读中拓展说话、抒发情感;
  3、补充学习儿歌,积累语言;
  4、通过朗读感受诗中小朋友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美读诗歌,背诵诗歌,体验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一捆稻、一束麻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启动情感
   1、送小朋友一首儿歌。
  出示儿歌:小雨淅沥沥,
  小雨沙啦啦,
  淅沥沥,
  沙啦啦,
  小雨小雨慢慢下,
  苗苗就是喜欢它。
  1)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为了读起来好听,我们习惯上把淅沥沥读成xī li li,跟读;
  4)美读儿歌
  淅沥沥,沙啦啦,这是下小雨的声音,听起来就好象小雨在唱歌。多好听呀,小朋友也把这首儿歌读好听了!自己再试试。指名读。
  指导:A、小雨小雨慢慢下再慢一点就好了。
  B、雨滴声再轻一点。
  C、你读得真好听,我好象听到了小雨在唱歌。
  5)齐读。
  2、小雨,会滋润大地,会让空气更新鲜,苗苗喝了小雨滴还会慢慢长大!可有时,小雨也会带来很多不方便。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儿童诗,它的题目也叫《小雨》。
  板书:小雨 一起读题
  二、初读感知,体验情感
   1、这首诗歌可有意思了。捧起书,自己读读,读准每一个字音。
  2、听录音。让我们听听录音机里小朋友是怎样读的。
  3、学着录音机里小朋友的样子自己再读读。
  4、检查
  (一)出示词语:性急 收起 邮递员 然后 最后 等一等 剥完 解放军 打靶
 1)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帮助,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会读了举手。
  2)开火车读。正音:等děng 后鼻音舌头往后缩,跟读。
  然rán 这个翘舌音挺难读的,跟读,谁舌头最灵,也能把然后读准。
  3)理解:
  A、邮递员
  你知道邮递员是干什么的吗?(出示图片)你瞧,这位叔叔就是邮递员,每天上午7点、下午3点左右,邮递员也会来到我们学校送来信和报纸。
  B、打靶
  (出示解放军打靶图片)谁在打靶?说话中纠正生字的读音。
  (如:解放军打靶百发百中。)
  (二)出示句子:等爸爸收起最后一捆稻,
 等妈妈剥完最后一束麻,
  过渡:小朋友读词语读得很准,很棒,看来光读词语是难不倒大家的。林老师第一次读这首诗歌时,发现有两行诗句读起来挺拗口的,自己练练,看谁的本领最大,也能读准。
  1)指名读
  2)这两行诗句里,这两个词语最难读,把他们读准了,整行诗句自然就读通了。跟读:一捆稻 一束麻
  3)理解词语:
  A、(出示实物)老师手里拿的是一根稻,现在是一棵稻,(出示图片)那爸爸手里拿的是一捆稻。指导读准一捆稻。
  B、你们知道麻是什么吗?老师本来也想把麻找来给小朋友看看,可是我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找到,因为麻在我们这个地区比较少见。不过,麻晒干后可以做成麻绳、麻袋。你们回去可以向爸爸妈妈打听麻绳、麻袋是怎么样的?指导读准一束麻。
  4)连起来读诗句。自己试,指名读。
  5)像这样很长的句子,读时还要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师边范读边划停顿符)
  6)再指名读。
  7)齐读。
  (三)再出示句子:等邮递员把信送到,
 等解放军打完了靶,
  等小鸟飞回了窝,
  下班的人也回到了家,
  1)最难的两行诗句小朋友都能读准了,老师想,这几行诗句一定也难不倒大家,自己先试试。
  2)指名读。
  3)师划停顿符,再指名读。
  4)齐读。
  三、美读诗歌,领悟情感
   [第一节]
 1、到现在为止,小朋友不但会读词语,知道了词语的意思,而且连诗句也能读准读通了,收获可真不少。读诗歌光读通还不够,还要读美。怎样读美,听起来好听呢?小朋友放开胆子,觉得怎样读好听就怎样读!
  2、指导读出节奏、变化、韵味
  A、诗句中间的停顿就像是歌曲里的节奏,你看,节奏是有变化的,有变化才美,你能不能也读出变化呢?
  B、唱歌时,如果每个音都一样高,那这首歌就不好听了。读诗歌就像唱歌一样的,谁再来读读。
  C、范读。自由练习。
  3、指导读出感情
  A、如果下雨了,那会怎样呢?这位小朋友看着小雨想到了那么多,多有爱心啊!我们也可以边想边读,让同学们感觉到你的爱心。
  B、朗读、评价、点拨。
  如:小雨下得还不够轻,再试试。你读得这么有爱心,小雨一定已经听到了。
  4、男生读,女生读。
  5、配乐读。
  [第二节]
  1、出示第一节:现在你也能这么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节吗?
  2、自由练习。
  3、指名朗读,指导:
  A、小雨下得这么早、这么快,小朋友看着小雨,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B、怎么读听起来很着急,盼望小雨等一等再下。
  C、雨可能会越下越大,小朋友心里越来越着急,谁能把三个等一等读好!
  5、小组赛读。
  6、顺势引背第二节。
  五、背诵诗歌,积淀情感
   1、让我们一起合起书,朗诵这首诗歌,如果忘了就打开课本偷偷地瞄一眼。
  2、;配乐朗诵诗歌。(站起来也行。)
  六、拓展说话,抒发情感
   1、这位小朋友真有爱心,看着小雨想到了那么多人,还想到了小动物,你会想到谁呢?
  引导:下雨会给哪些人、物带来不方便呢?还有谁也在外面工作、行走呢?田野、院子、马路、大街
  2、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用文中句式等 来说说。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习作一》要求学生写建议,春节来了,建议班级举行一次春游活动,去哪里好,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看谁的理由充分。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介绍的地方,还可以配上插图或附上以前去浏览时的照片。
  二、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我的建议》,了解文中“建议”的材料选择和安排。
  2、读懂“习作要点讨论”,领悟关于为某件事情而提出“建议”的一般写法。
  3、按“习作要求”,选择一件使自己冬青的事,写一篇日记,要能表达真情实感。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习作的要求。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例文《我的建议》。
  1、自己先读读《我的建议》主要写了什么?
  2、交流。
  A小作者建议你做什么?
  B你能接受他的建议吗?为什么?
  3、小结。
  因为小作者把去的理由写得很充分。是啊,那里的景物虽然很普通,但作者写得很美,写出了别人没有观察到的东西,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对“最米人的池塘”,他没有具体写,这样,同学们不是更想去了吗?
  (二)、宣布本次习作内容:《我的建议》。
  春天来了,大家想去春游吗?你认为到哪里去最好?请仿照例文写个建议。
  (三)拓展思路,习作指导。
  1想清楚你知道的哪个地方最值得人留连往返?
  板书:
  我的建议
  交代地点 简洁
  2、要以理服人。抓住关键的景点,有序、仔细地介绍这一景点。尽力把这一景点介绍清楚,介绍具体,能吸引读者。
  板书:
  主要景点 具体 文章结尾 点题
  (四)学生习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习作讲评
  一、简介本次习作基本情况。
  大部分同学能选取一个地方,抓住关键的景点,有序、仔细地介绍这一景点。并把这一景点介绍清楚,介绍具体,能吸引读者。还能结合课内外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习作练习中。但也有少部分同学写得较笼统,并不是十分吸引人。
  二、典型习作集体点评。
  习作例文:我的建议
  春姑娘又轻轻的来到了人间。在青翠的山间,留下了她的足迹。我建议同学们到诗情画意的山上去走一走,上次在山上看日出的情景,至今都留在我的脑海里。
  走上干净的阶梯,好像走进了地球另一边的世界,那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蜿蜒起伏的山路,就像一条随时准备腾空的卧龙,景色秀丽宜人。如果你到了山的顶峰,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焕然一新,松柏向我们点头,鸟儿向我们歌唱,连路边平时不起眼的小草,也欢呼雀跃起来,衬托在小草上的鲜花,也那么透明晶莹,真不知道春姑娘施了什么神奇的咒语,把所有一切平常的事都变的不同寻常。一座座青山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这好像一幅画。
  我希望老师和同学采用我的建议,在山上玩一玩,看一看。
  总评:你进步了,老师为你高兴!继续加油!
  1、用词不当,应将“轻轻的”改成“悄悄地”
  2、“,”应改成“。”
  3、这句话过渡很自然。
  4、“,”应改成“。”
  5、想象力丰富,比喻恰当。但“腾空”应用“腾飞”更好。
  6、“焕然一新”、“欢呼雀跃”、“透明晶莹”这几个词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板书设计:
  交代地点 简洁
  我的建议 主要景点 具体
  文章结尾 点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数学课本第15页的例3及练习三的4-6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具盒。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
  去哪里春游?(学生畅所欲言)
  2、出示课件:春游租船问题的情境图(不显
  示解决问题的办法)(配音:噢!春游啦!)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什么信息?(师可提示: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去哪儿春游?碰到什么问题? )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课伊始,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新理念。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课件显示:春游的场面)
  重点突出(租船处有24人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到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交流)
  师:你还有什么办法?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除法我们还没学?”
  在这里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欣赏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你真是太棒了,你学会了预习,并应用,老师真佩服你。
  (3、师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 ,就需要6条船。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他们有事儿要请我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1、第15页的做一做
  (呈现一幅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师:图中的小动物在做什么?
  师: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师:“你帮小熊分分看。”
  请小朋友帮小熊分筷子,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一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的。
  2、练习三的第4-6题
  第4题(课件出示分萝卜的情境图。)
  及时抓住学生学习的闪光点,赏识学生,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设计帮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可获得什么信息和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香蕉)
  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把18个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方法。
  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用15个方木块(1)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 )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如: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
  2、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六、总结
  师:谁能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今天我们用我们上节课学到的平均分的方法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会用到数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我们都能很好的解决。
  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思维,大胆探究,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课后小结: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春游情境、分筷子、分萝卜、分香蕉的问题编成小朋友喜欢的故事,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掌握数学。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理念,本课的开始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租船问题,先让学生小组探讨如何租船的方法,然后分享交流,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策略多样化。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