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健康城市建设及其发展趋势

2023年11月13日

- txt下载

健康城市建设及其发展趋势


陈亚涛
商丘建业住宅建设有限公司,河南省商丘市,476000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峰值期将达15亿,目前为止,大多数仍然居住在农村;自然资源(主要指土地、水、能源、矿产、森林等)相对贫乏,而资源要素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不是城市建设所追求的。本文从健康的内涵着手,分析了健康城市的兴起,诠释了健康城市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并进一步介绍了健康城市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关键词:健康;城市;健康城市;和谐社会
一、“健康”内涵阐述
       (一)健康观念的演变
        健康是一个古老而又永远年轻的话题,人们对其的认识随着时代特征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而处于持续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最初,人们简单、机械地认为“健康即无病、无残”,人类对疾病的恐惧极大地催生了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曾经致命的传染病和其他疾病如小儿麻痹、肺炎、阑尾炎等已被人类征服。《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医学卷》中将“健康”定义为:“人体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查不出任何疾病,其各种生物参数都稳定地处在正常变异范围以内,对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日常范围的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1]。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公众健康工作者们逐渐明晰,许多健康问题的最终根源,都是来自物理、社会环境的影响,环境比人的行为对于健康的影响更具普遍性。大量的调研资料表明,身心的健康问题源自贫穷、低劣的居住条件、失业、不均衡的食物与营养、缺乏受教育机会、环境的健康灾难等因素,它们比人们自身因素对健康有着更大的决定作用,是它们构成了个体健康改善的艰难梯度。
二、海绵城市的主要特征
       (一)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性特征。在城市开展地下水、自来水收集存储和排放过程中,不会单纯地凭借地下管道,相对应地是配合城市自然环境综合系统,完成各类水资源包括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吸收、存储任务,进一步令既有的城市洪涝隐患得以克制。(二)确保城市能够针对各类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加以弹性适应的特征。海绵城市构建的理念,不仅在于城市内部水系统的恢复与维持,同时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维护工作亦非常重视,即强调城市系统的自我调节可靠性。(三)转换传统排水防涝模式的特征。海绵城市主张将以往快排式等排水方法予以摒弃,并且将渗、滞、蓄、净、用、排等方针贯穿于城市排涝工程始终。另外,就是竭尽全力地令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保持不变,加快城市内部良性水循环系统的构建进程。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意义。海绵城市建设调整了城市中生态系统,提高环境质量,海绵城市建设中,种植的树木增多,硬化的路面减少,合理的处理雨水,甚至将雨水回用于工业的生产,不但带来增加经济利润,还改善了环境。(二)社会意义。第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为城市老旧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新思路。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改造设置一些城市“海绵体”是一个更加可行的思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原有的老旧建筑雨水管断接技术,将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等,集中贮存雨水,也可以利用小区内部的花坛、绿地等建筑设施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城市道路可结合道路绿化带、树池等绿化空间,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有效地对地表径流加以蓄、滞、渗、排等。第二、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将防、排、蓄、渗、滞等策略合理地结合起来,大大减轻城市防洪排涝的压力,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维护城市居民安定的生活环境。(三)经济意义。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开展与城市相适应的水利工程建设,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要与城市中的园林结合,从而保护水资源,节省治理水污染的费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主要体现在:(一)海绵城市建设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第一、保护生态系统,海绵城市的建设不能在破坏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相反,是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保护;第二、对生态系统损坏的地方进行恢复,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对城市的生态系统破坏,但是在破坏后,并没有及时的采取策略解决问题。而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对被破坏的系统进行必要的修复;第三、将开发中的影响降到最低,城市建设中不可能完全不破坏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也不例外,但是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希望能将破坏的影响降到最低,希望用低影响换来高收益。主要的策略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保护湿地、河流,对其保护不开发。避免造成破坏。而已经被破坏的就可以利用物理手段进行恢复,使当地的水能够正常的循环,对于一些严重缺水的地区,可以利用人工调蓄,使地下水的水位提高。(二)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创新观念。传统的建设理念,在建设路面时基本以硬化的路面为主,硬化的路面可以承受更大压力。而城市中的排水建设仅仅依靠排水管道,在管理排水管道时,将管道中的水快速排出,而且集中管理排水管道中的末端,虽然在建设的初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使用会造成洪涝现象,而且不但有洪涝还会造成干旱,并且这种情况完全没有任何的缓解迹象,相反旱涝情况都比较严重。因此海绵城市必须改变建设理念,在注重现代化的同时,也加入自然的因素。利用雨水花园、植被等策略,控制雨水的排放量。这种策略主要是在源头控制雨水,将原本雨量集中的源头变为分散,通过调节源头对雨水进行净化,甚至是回收一部分的雨水再重新的利用,最终使雨水排放的效果能够安全。
三、健康城市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健康城市释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健康城市是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解读的城市,即城市不仅仅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存在,而首先是一个人类生活、成长和愉悦生命的现实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承担建设的是人类,承担建设后果的也是人类,因此,人类在城市中既是实施的主体也是实施结果的承担主体。汉考克(Hancock, 1993)开发了一个健康城市模型,将健康城市的三个主要因素社区、环境和经济连接在一起,并且提出这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健康的影响,这是模型的核心。这个模型指出了三个主要因素和它们的相互作用部分的某些价值或特征。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的最基层行政单位,是执行健康城市最理想的场所。社区必须是欢乐的,意味着人们在这个社区里一起很好地居住。城市的物质环境-空气、水和土壤-必须是宜人的, 意味着它必须支持生活。经济必须充分地繁荣, 它必须产生足够的财富来满足人群的需要。城市的人造环境,来自社区和环境, 必须是适于居住的。这一概念包括安全,可以步行以及漂亮, 囊括于其它的属性中。城市的经济收益必须公平地分布于社区服务以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同时,经济必须是环境可承受的。
(二)健康城市的基本特征
        WHO在 1986 年里斯本会议中指出健康城市的五大特征:(1)健康城市计划是以行动为基础,以全民健康理念、健康促进原则及38个欧洲国家共同目标为主要架构;(2)良好的行动方案是依据城市自己的优先次序,其范围可从环境行动到计划设计,进至改变个人生活,而主要原则是促进健康;(3)监测、研究良好健康城市对城市与健康的影响;(4)对结盟城市或有兴趣的城市宣传相关想法或经验;(5)城市及乡镇间能相互支持、合作、学习及文化交流[3]。
四、建设健康城市的策略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健全机构
        加强对建设健康城市工作的领导,把建设健康城市工作作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明确各部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工作职责,建立高效运作的协调机制;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经费到位。成立建设健康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领导和组织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以及技术指导和监督评估工作。
       (二)明确责任,加强评估,稳步推进
        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共同协作,认真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好各项任务的落实,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予以保证和支持。积极探索建立全市健康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和市民健康行为监测系统,委托专业机构定期监测,全面、科学、公正地评估行动计划的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市民参与
        强化建设健康城市的舆论导向,宣传建设健康城市理念,弘扬新风,树立典范,开展各项公益宣传、知识普及、新闻报道和专题讨论,营造浓厚的建设健康城市氛围,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建设健康城市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健康城市建设与重大环境纪念日、卫生日、爱国卫生月等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市民群众参与各项公益活动,营造从我做起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和积极扶持城市卫生志愿者队伍,以群众教育群众的方式,推动更多的市民关心城市的公共卫生状况和环境状况,并从自身做起,努力改变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
       (四)沟通信息,促进交流,多部门合作
        不断拓宽国内外合作交流领域,利用各类传播载体,介绍、交流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内外健康城市的最新信息、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探索和创新健康城市理论。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明确目标、调整项目、扎实推进。多部门合作还体现在共同创造健康城市的微观基础—“健康细胞”工程,各部门应当各司其责,大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的创建活动,着力打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扩大“健康细胞”工程的覆盖面;探索以完善激励机制来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健康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把建设健康城市由“政府工程”转变为“全民工程”。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吸引社会力量和志愿者加入健康城市建设;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与其他社会事业相互结合,更好地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五)制定完善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健康城市
        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应遵从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可得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通过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的确立,构建评估信息系统,对地区的现状进行评估、分析,为制定健康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并方便进行不同区域间健康城市发展程度的评估与比较。注重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阶段各项资料的收集与保存,动态监测健康城市建设情况,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经验及时更新,剔除不合(六)初期雨水弃流排水设计
初期雨水弃流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或装置将存在初期冲刷效应的降雨过程中的初期径流予以弃除,减少径流污染、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常见的初期雨水弃流包括容积法弃流、小管弃流(水流切换法)等,弃流形式包括自控弃流、渗透弃流、弃流池、雨落管弃流等。是否采用初期弃流,采用何种弃流控制策略及如何合理确定初期弃流量应该根据项目现场条件、汇水面特性、管渠系统大小、污染状况、控制目的及设计的工艺系统等综合分析而定。
(七)严格透水铺装排水设计
大面积不透水的硬质铺装在暴雨来临时会导致雨水的径流,排水管道超负荷后便会导致内涝的发生。采用缝隙透水的混凝土路面砖以及多孔的嵌草砖、碎石地面铺设的透水性路面,尽量让雨水渗透进入土壤;当雨水通过路面的渗透速率大于土壤渗透速率时,多余的雨水再进入市政排水管道,或者让多余的雨水排入附近的池塘、蓄水池,留住雨水,让其逐步渗入地表,制造会呼吸的地表。
(八)合理实施生物排水设计
生物排水是指设置较浅的洼地并种植当地的耐旱及短时耐淹植物,通过植物、土壤及微生物作用滞蓄及屋面、路面等硬化下垫面的径流雨水,通常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换土型生物滞留设施;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分为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和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一般主要由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壤层、砂滤层、排水层、溢流口等部分组成。
 (九)加强城市生态系统保护
海绵城市建设要确保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有效维持原有生态系统对水问题的处理能力,有效保护城市原有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城市水系统规划过程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避免新开发系统对原有系统的破坏。
  (十)以典型示范促进全面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先行先试,如通过首批38个试点城市的实践,积极探索典型经验,形成可推广的健康城市建设模式,用以指导更多城市开展建设工作。国家爱卫办可组织相关专业机构对试点地区进行全面的评价,帮助总结提炼亮点和特色做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推广。国家和省市各级可组织开展针对行政领导、业务人员等各个层级人员的培训、实地考察、经验交流等活动,拓宽思路,借鉴成熟经验做法,促进自身发展,以推进健康城市的全面开展。
五、总结
     综上所述,健康问题将伴随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建设健康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设由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发展的一个整体是提升城市品质、培育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推经新型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践行科学发展理念,把握城市健康发展思路,以建设健康城市为突破口,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牛文元.《2011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M].北京:科技出版社.2021.
        [2]孙荫众,师东菊.从城市病谈大众健康与幸福指数[J].医学与社会杂志,2021,24(9).
        [3]罗勇.中国健康城市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121,27(10).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