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总结1
何谓教学反思?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以使教学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正值期末之际,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不足之处,寻求新学年的对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过去一学年来,教学时,我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首先,我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整合。
在教学中,我往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本课作为选修I第一单元第一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因为必修I时对雅典的民主进程已经探究过,所以对本节课的处理就严格地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三大问题,即梭伦改革的背景、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和梭伦改革的影响,来开展教学。又因为是选修课,所以尽量地简单化,使整堂课的线索清晰明了。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1)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说明人类获取知识主要来自视听。(2)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中自己所说内容占70%。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既能看到又能听到,再通过交流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信息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基于这一理论,在教学中首先展示希腊文明成果的'图片资料并配上雅典奥运会的会歌,满足学生的视听要求,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取和保存信息。播放图片资料,还能起到凝神起兴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景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对于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关于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问题---梭伦改革的背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通过同学之间交流学习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提升学生的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探究,并且有一个学习小组以情景表演再现当时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让同学们在历史的重现中亲身体会梭伦改革的背景,让整个课学教学与学生学习融为一体,合乎新课程改革中所要求的老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本课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分解为经济领域的措施和政治领域的措施,以表格的形式由各个学习小组继续合作探究,在教材中找出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每项措施所起到的作用,并最终概括出这场改革的特点。对于改革的主要措施同学们都能很快地找出来,但对于每项措施所起的作用及特点在本节课中同学们只探究出一部分内容,老师需要更进一步的引导,如用合适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我对本节课处理不够妥当的地方。在此处对于课件的使用节奏掌握的也不是很好,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看课件的内容。
本节课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梭伦改革的影响,以体现雅典民主的方式进行,即在课堂上现场召开公民大会,本次公民大会的议题就是评价梭伦改革。因为上本次公开课所用的班级是嘉中高二的重点文科班,所以这次公民大会开的非常成功,既充分体现了民主,又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评价梭伦改革。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有效地实现了生生互动。对于梭伦改革的评价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梭伦本人评价;二是梭伦改革的积极作用;三是梭伦改革的局限性。在对梭伦本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体现英雄人物在推动历史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情景教学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但对于梭伦改革的评价的总结不应由老师来总结,而应该让同学们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总结是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样有利于构建同学们完整的历史结构。本节课的课后探究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我们今天也提倡民主,想一想,古代雅典的民主与我们今天的民主有什么区别?二是中国现在也在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梭伦改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两个课后探究是对本课的升华,既提升了知识,又懂得学习历史是为了古为今用,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在课后完成,老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探究问题时,同样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准备这节课和真正上课时候还是遇到一些问题很值得去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种新课程改革下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强调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要转变,老师角色的转变很容易,但关键是这种转变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实践证明这种完全具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课在比较好的班级采纳效果很好,像我上课时所用的为嘉中高二重点文科班,可在普通班操作起来就很难,一些学生连最基本的都无法掌握,又如何去探究。像下面一些中学又是怎样实施新课程改革的。
(2)本节课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历史文字材料不够充分,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及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这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新课程改革下要求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可学生手里却只有一本教科书,如果老师经常都从课外引入大量的资料,这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极为不利,同时对于那些不能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学校,这种方式的用教材又要如何实现?
(3)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知自己的教学经验很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还有待提高。非常感谢嘉中领导如此信任我,让刚刚上岗一个多的我去参加海南省新课程主题开放周,能够通过此次活动与全省优秀的老师面面交流怎样上好课改课,真是受益颇深;也非常感谢嘉中历史组的前辈一直以来所给予我的谆谆教诲,有了你们的鼓励与支持,有了你们的宝贵经验,才会有我不断的成长!
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其实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很好的把握全局。?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所以,我特将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做一总结如下。
1、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学中的内容,是指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形式是指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高中历史有别于初中历史的最大地方,就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事物脉络的掌握,如果只知道事件的发生而不知道事件背后的深刻背景,是不符合历史教学的目的的,但是,传授历史理论,分析事物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难顺利完成的内容,因为学生一般只对具体的事件感兴趣,一遇到史学理论,则开始表现出畏难的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先会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或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一个问题发散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再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逐步深化和升华主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既看到了树木,也不会忽视森林,完成了由浅入深的学习。
2、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不仅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也使教师忽视了教学的反馈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似懂非懂。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既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一个细化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萌发了浓厚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让教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把"困惑"留给学生 轻易得到的,人们往往不会珍惜。在教学过程中,这个现象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总是按部就班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进行着讲授,但教学成绩总是不见提高,而且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课都失去了兴趣,这一度让我很迷茫。在新课改精神的影响下,我逐渐开始改变这种授课模式,不再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而是首先给学生展示现象,然后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时,我首先向学生列举了很多史实,告诉他们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一些具体表现,学生在对历史发出感慨的时候,都产生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下,学生们的答案越来越接近我想听到的答案,当答案最后揭晓的时候,很多学生的脸上表现出的是喜悦满足的表情,这让我感觉到了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学虽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是,如果能在其中体会到成就感,也就接近了教学的实质。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回顾这几年来的高中历史教学情况,总是感觉自己有很多不足,我在一个偏远县城任教,说实话,生源不好,教学条件也比大城市的同行们要差很多,不过在几年的任教经历中,我对高中历史教学有了一点认识体会,既有不足的地方,也有一些较为成功心得,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一二,请各位老师同学们予以指正。
在早期的教学中,因为诸多条件的限制,以及自身经验的缺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总是感到教学的方法、方式有多不足之处:
首先从教学方法来看,可能是因为所处地理位置和教学条件的原因,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突出,很多时候,我们是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相结合为主,学生的调动很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实际上这些都是应试教育留下的病根。
其次从教学结构来看,我们大多还是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理念和精神,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
在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历史课讲述的是人类的历史。由一定的人物“扮演”一定的事件。我们在教学中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但就书本传授,学生经常茫茫然,似懂非懂。
随着教龄的增长,我加强自身的学习,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方式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培养学生们在兴趣中学习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以往的教学经验也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我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通过传奇、有趣的野史来讲述历史,尽量将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它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的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作为一个从事教学工作仅仅几年的年轻教师,就更有必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三、教学要贴合实际
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不搞噱头,不玩花哨,一切从实际出发,务实为主,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高中历史教育这条路上,还需要我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前,我们要对学生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历史,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历史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历史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历史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经常听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在现代历史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 多媒体 CAI动画、录像等。如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受益终生!”把解题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学。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我们应积极应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本文由编辑整理。
一、“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教师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几次出现了自己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觉,但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个会影响人的职业。据统计表明,教师对在成长中可塑性强的学生的影响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不仅在言传,更在身教。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才会对其所担任的学科发生更大的兴趣,才会有更深入学习的动力。试想,一个经常迟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个满口粗言秽语、行为为学生所不耻的教师,他在讲台上的话还有多少份量,他的课还有几分吸引力呢?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探索创新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它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的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作为一个刚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就更有必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三、“教,然后而知困”――问题与不足的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何其难。“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地从我们身边走开,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试想,一个习惯于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
2、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种种。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是当前的时尚之一,所谓“无课件不公开”,没有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似乎课堂教学就无法开展,素质教育就无法推行了。必须承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仍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可挖,但应注意:第一,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始终必须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适用于某些课时,并非全部的课程都应该使用多媒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我作为一名青年历史教师,自从20xx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二以及高一6、7、8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下对我参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做一简要总结。
一、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推动教师的发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
1、在学习实践中的发展: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撰写学习笔记和总结。通过学习培训,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素养有明显提高。同时学校和历史教研组利用校本培训、公开课、集体备课讨论、自主学习等交流研讨等形式组织历史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目标、理念、教学要求。通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我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历史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素养都有很大提高和发展。
2、历史教师新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理念的转变和实践
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新课程阐明了课程的六个方面的理念,指明了课改的方向和要求。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我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化的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成功的基础;良性的、多元化的、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历史教学的主体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学中运用多样化手段和方法,力求三维目标的统一;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同程度地在教学当中加以运用,初步形成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历史感悟、情景体验、学生主体、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等为特点的新型课堂教学氛围。
二、课程教学实践
1、以集体备课和课程整合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材,习惯于传统教材和课堂的我,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备感困惑的我和教研组其他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
2、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打造精品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抛弃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再把传
递书本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以教材为载体,让他们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学到更广泛的知识,掌握更科学的方法,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活动更多地体现民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体验。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我在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发一切对学生有益的历史教学资源,运用情景设置、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辩论、合作学习探究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开发教学课件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推动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3、课堂和课外想结合,以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历史习作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我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注重探索学生历史习作的改革。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本地实际,在课堂和课外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习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巩固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4、以良性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为动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追求教与学的协调发展,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
通过一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确立模块教学和专题型体系。新课程设置九个模块课程,教学单元是围绕一个专题展开的,因此又称为专题式教学。
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章节体通史的形式编写,其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及其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的。此种方法又被称为通史或编年史的教学模式。而现在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编写。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实,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从而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三个必修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六个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习模块的设置,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学习计划。
由于模块单元体专题型的`教学体例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因而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灵活的整合,指导、帮助学生对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概况进行横向的归纳总结,构建起一个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
专题式教学具有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跃性和更难的理论深度,要求教师在放弃传统时序性和整体性观念的基础上,塑造更高层次时序性和更深刻整体性的新观念,使之成为高中历史教与学的新纽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历史研究水平、高度的归纳、整理、概括和抽象能力、较为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较高的历史理论修养,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每一模块设置的专题都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这就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理解现实问题,借助社会现实反思历史问题,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教学的开展。
另外,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遂,是专题式教学显著的特点。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长处。知识要点深遂,为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探究课题。
那么如何进行专题式教学?
首先,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增添、整合同类专题的材料,调整、取舍教材内容,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例如,可以问题为核心对教材进行整合,以必修课程《历史Ⅰ》为例,可通过对单元1、3、4、8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简史。还可以以对比为目的对教材进行整合,如把必修课程《历史Ⅰ》的专题7和8结合起来,探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问题,通过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和缺陷,认识到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还可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同性质的专题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比较东西方的共同点和差别,使学生对人类文明在生成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元性有一个直接的感知和认识。
其次,在某个专题教学(或教学单元)开始之前,可利用大事年表以及单元导言为学生整理历史发展的线索、构建一个该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然后,再展开新课的学习。
第三,在专题学习时,要阐释清楚本专题的概念及内涵。
第四,要讲清本专题历史知识的发展演变历程(包括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中有关该专题史实的起源、主要内容、发展趋势、作用等)以及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最后,进行规律性的探究,获得某些历史启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总结1
何谓教学反思?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以使教学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正值期末之际,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不足之处,寻求新学年的对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过去一学年来,教学时,我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首先,我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整合。
在教学中,我往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总结2
本课作为选修I第一单元第一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因为必修I时对雅典的民主进程已经探究过,所以对本节课的处理就严格地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三大问题,即梭伦改革的背景、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和梭伦改革的影响,来开展教学。又因为是选修课,所以尽量地简单化,使整堂课的线索清晰明了。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1)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说明人类获取知识主要来自视听。(2)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中自己所说内容占70%。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既能看到又能听到,再通过交流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信息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基于这一理论,在教学中首先展示希腊文明成果的'图片资料并配上雅典奥运会的会歌,满足学生的视听要求,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取和保存信息。播放图片资料,还能起到凝神起兴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景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对于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关于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问题---梭伦改革的背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通过同学之间交流学习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提升学生的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探究,并且有一个学习小组以情景表演再现当时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让同学们在历史的重现中亲身体会梭伦改革的背景,让整个课学教学与学生学习融为一体,合乎新课程改革中所要求的老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本课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分解为经济领域的措施和政治领域的措施,以表格的形式由各个学习小组继续合作探究,在教材中找出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每项措施所起到的作用,并最终概括出这场改革的特点。对于改革的主要措施同学们都能很快地找出来,但对于每项措施所起的作用及特点在本节课中同学们只探究出一部分内容,老师需要更进一步的引导,如用合适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我对本节课处理不够妥当的地方。在此处对于课件的使用节奏掌握的也不是很好,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看课件的内容。
本节课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梭伦改革的影响,以体现雅典民主的方式进行,即在课堂上现场召开公民大会,本次公民大会的议题就是评价梭伦改革。因为上本次公开课所用的班级是嘉中高二的重点文科班,所以这次公民大会开的非常成功,既充分体现了民主,又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评价梭伦改革。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有效地实现了生生互动。对于梭伦改革的评价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梭伦本人评价;二是梭伦改革的积极作用;三是梭伦改革的局限性。在对梭伦本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体现英雄人物在推动历史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情景教学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但对于梭伦改革的评价的总结不应由老师来总结,而应该让同学们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总结是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样有利于构建同学们完整的历史结构。本节课的课后探究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我们今天也提倡民主,想一想,古代雅典的民主与我们今天的民主有什么区别?二是中国现在也在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梭伦改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两个课后探究是对本课的升华,既提升了知识,又懂得学习历史是为了古为今用,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在课后完成,老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探究问题时,同样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准备这节课和真正上课时候还是遇到一些问题很值得去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种新课程改革下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强调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要转变,老师角色的转变很容易,但关键是这种转变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实践证明这种完全具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课在比较好的班级采纳效果很好,像我上课时所用的为嘉中高二重点文科班,可在普通班操作起来就很难,一些学生连最基本的都无法掌握,又如何去探究。像下面一些中学又是怎样实施新课程改革的。
(2)本节课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历史文字材料不够充分,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及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这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新课程改革下要求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可学生手里却只有一本教科书,如果老师经常都从课外引入大量的资料,这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极为不利,同时对于那些不能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学校,这种方式的用教材又要如何实现?
(3)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知自己的教学经验很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还有待提高。非常感谢嘉中领导如此信任我,让刚刚上岗一个多的我去参加海南省新课程主题开放周,能够通过此次活动与全省优秀的老师面面交流怎样上好课改课,真是受益颇深;也非常感谢嘉中历史组的前辈一直以来所给予我的谆谆教诲,有了你们的鼓励与支持,有了你们的宝贵经验,才会有我不断的成长!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总结3
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其实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很好的把握全局。?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所以,我特将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做一总结如下。
1、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学中的内容,是指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形式是指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高中历史有别于初中历史的最大地方,就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事物脉络的掌握,如果只知道事件的发生而不知道事件背后的深刻背景,是不符合历史教学的目的的,但是,传授历史理论,分析事物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难顺利完成的内容,因为学生一般只对具体的事件感兴趣,一遇到史学理论,则开始表现出畏难的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先会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或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一个问题发散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再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逐步深化和升华主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既看到了树木,也不会忽视森林,完成了由浅入深的学习。
2、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不仅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也使教师忽视了教学的反馈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似懂非懂。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既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一个细化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萌发了浓厚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让教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把"困惑"留给学生 轻易得到的,人们往往不会珍惜。在教学过程中,这个现象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总是按部就班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进行着讲授,但教学成绩总是不见提高,而且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课都失去了兴趣,这一度让我很迷茫。在新课改精神的影响下,我逐渐开始改变这种授课模式,不再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而是首先给学生展示现象,然后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时,我首先向学生列举了很多史实,告诉他们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一些具体表现,学生在对历史发出感慨的时候,都产生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下,学生们的答案越来越接近我想听到的答案,当答案最后揭晓的时候,很多学生的脸上表现出的是喜悦满足的表情,这让我感觉到了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学虽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是,如果能在其中体会到成就感,也就接近了教学的实质。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总结4
回顾这几年来的高中历史教学情况,总是感觉自己有很多不足,我在一个偏远县城任教,说实话,生源不好,教学条件也比大城市的同行们要差很多,不过在几年的任教经历中,我对高中历史教学有了一点认识体会,既有不足的地方,也有一些较为成功心得,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一二,请各位老师同学们予以指正。
在早期的教学中,因为诸多条件的限制,以及自身经验的缺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总是感到教学的方法、方式有多不足之处:
首先从教学方法来看,可能是因为所处地理位置和教学条件的原因,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突出,很多时候,我们是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相结合为主,学生的调动很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实际上这些都是应试教育留下的病根。
其次从教学结构来看,我们大多还是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理念和精神,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
在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历史课讲述的是人类的历史。由一定的人物“扮演”一定的事件。我们在教学中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但就书本传授,学生经常茫茫然,似懂非懂。
随着教龄的增长,我加强自身的学习,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方式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培养学生们在兴趣中学习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以往的教学经验也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我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通过传奇、有趣的野史来讲述历史,尽量将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它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的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作为一个从事教学工作仅仅几年的年轻教师,就更有必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三、教学要贴合实际
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不搞噱头,不玩花哨,一切从实际出发,务实为主,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高中历史教育这条路上,还需要我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总结5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前,我们要对学生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历史,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历史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历史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历史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经常听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在现代历史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 多媒体 CAI动画、录像等。如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受益终生!”把解题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学。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我们应积极应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总结6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本文由编辑整理。
一、“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教师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几次出现了自己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觉,但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个会影响人的职业。据统计表明,教师对在成长中可塑性强的学生的影响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不仅在言传,更在身教。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才会对其所担任的学科发生更大的兴趣,才会有更深入学习的动力。试想,一个经常迟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个满口粗言秽语、行为为学生所不耻的教师,他在讲台上的话还有多少份量,他的课还有几分吸引力呢?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探索创新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它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的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作为一个刚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就更有必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三、“教,然后而知困”――问题与不足的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何其难。“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地从我们身边走开,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试想,一个习惯于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
2、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种种。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是当前的时尚之一,所谓“无课件不公开”,没有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似乎课堂教学就无法开展,素质教育就无法推行了。必须承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仍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可挖,但应注意:第一,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始终必须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适用于某些课时,并非全部的课程都应该使用多媒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总结7
我作为一名青年历史教师,自从20xx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二以及高一6、7、8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下对我参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做一简要总结。
一、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推动教师的发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
1、在学习实践中的发展: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撰写学习笔记和总结。通过学习培训,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素养有明显提高。同时学校和历史教研组利用校本培训、公开课、集体备课讨论、自主学习等交流研讨等形式组织历史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目标、理念、教学要求。通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我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历史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素养都有很大提高和发展。
2、历史教师新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理念的转变和实践
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新课程阐明了课程的六个方面的理念,指明了课改的方向和要求。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我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化的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成功的基础;良性的、多元化的、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历史教学的主体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学中运用多样化手段和方法,力求三维目标的统一;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同程度地在教学当中加以运用,初步形成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历史感悟、情景体验、学生主体、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等为特点的新型课堂教学氛围。
二、课程教学实践
1、以集体备课和课程整合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材,习惯于传统教材和课堂的我,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备感困惑的我和教研组其他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
2、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打造精品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抛弃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再把传
递书本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以教材为载体,让他们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学到更广泛的知识,掌握更科学的方法,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活动更多地体现民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体验。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我在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发一切对学生有益的历史教学资源,运用情景设置、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辩论、合作学习探究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开发教学课件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推动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3、课堂和课外想结合,以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历史习作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我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注重探索学生历史习作的改革。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本地实际,在课堂和课外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习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巩固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4、以良性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为动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追求教与学的协调发展,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
通过一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总结8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确立模块教学和专题型体系。新课程设置九个模块课程,教学单元是围绕一个专题展开的,因此又称为专题式教学。
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章节体通史的形式编写,其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及其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的。此种方法又被称为通史或编年史的教学模式。而现在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编写。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实,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从而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三个必修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六个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习模块的设置,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学习计划。
由于模块单元体专题型的`教学体例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因而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灵活的整合,指导、帮助学生对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概况进行横向的归纳总结,构建起一个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
专题式教学具有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跃性和更难的理论深度,要求教师在放弃传统时序性和整体性观念的基础上,塑造更高层次时序性和更深刻整体性的新观念,使之成为高中历史教与学的新纽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历史研究水平、高度的归纳、整理、概括和抽象能力、较为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较高的历史理论修养,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每一模块设置的专题都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这就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理解现实问题,借助社会现实反思历史问题,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教学的开展。
另外,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遂,是专题式教学显著的特点。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长处。知识要点深遂,为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探究课题。
那么如何进行专题式教学?
首先,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增添、整合同类专题的材料,调整、取舍教材内容,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例如,可以问题为核心对教材进行整合,以必修课程《历史Ⅰ》为例,可通过对单元1、3、4、8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简史。还可以以对比为目的对教材进行整合,如把必修课程《历史Ⅰ》的专题7和8结合起来,探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问题,通过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和缺陷,认识到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还可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同性质的专题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比较东西方的共同点和差别,使学生对人类文明在生成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元性有一个直接的感知和认识。
其次,在某个专题教学(或教学单元)开始之前,可利用大事年表以及单元导言为学生整理历史发展的线索、构建一个该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然后,再展开新课的学习。
第三,在专题学习时,要阐释清楚本专题的概念及内涵。
第四,要讲清本专题历史知识的发展演变历程(包括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中有关该专题史实的起源、主要内容、发展趋势、作用等)以及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最后,进行规律性的探究,获得某些历史启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