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23年10月29日

- txt下载

王秀君
摘要:现代设计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设计不断强调多种学科知识交叉、实践创新并重的综合性。设计教育的路径和目标是突破传统设计界限,强化交叉学科与专业的融合创新,培养具有互联网品牌思维、现代设计理念及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以导师制和艺术设计工作坊群为核心,创造优良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以跨界、融合为驱动力的创新实践型培养体系。
关键词:设计;创新;实践;跨界融合
在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概述中“设计是人类的创造型智慧应用于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行为”。设计是以设计思维为导向,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以想象力构建的创新方式,是从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视角出发,以人为本、人机深度互动,促进艺术与科技新融合,实现社会与经济多维发展,以顶层策略智慧融合人类社会资源,引领生活、生产、物流、銷售、服务网络全链的协同创新活动。“艺术设计教育要与社会经济及产业紧密相连,优化产、学、研结合,将设计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实践项目和社会问题研究为主体,以跨界、跨领域、学科交叉为目标,融合资源协同创新,构成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一、艺术设计教育遇到的问题
1.设计教育的“同质化”使设计的服务对象模糊不清。设计教育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等教学系统是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培养要求制定,“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大部分课程,尤其是基础课程来源于长期以来对国外课程刻板的引进、移植”。2018年全国设置设计学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多达1 928所,设计教育的同质化显而易见。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创建与时俱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关注社会和生活前沿动态的新型人才体系是解决设计教育“同质化”的重点。
2.传统模式下的“专业”面对新的社会业态无所适从。在大数据时代,设计的机遇与挑战不仅是效率,更多的是创新想法、产品与服务。需要把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产生的数据按照“自然逻辑”和“社会逻辑”联系集成到一起,才能创建经济和社会价值。传统的设计思维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结合传统“专业”的优势和特点将原有的“设计思维模式+视觉化思考+社会化思考”相融合,使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关注行业前沿、重视社会需求,形成以跨界、融合为驱动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促使艺术设计专业绿色健康发展。
3.知识与能力无法进入社会经济、城市发展的管理、服务和产业体系,设计的价值没有以上体系的转换渠道。社会的转型必然给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带来新的问题,艺术设计要引领生活、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网络等全链的协同创新活动,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应以社会问题为导向,以实践项目为基础。
4.学生的知识系统生成仍然处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重新定义“做中学”,引导学生问题式学习、研讨式学习、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自主生成性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培养的重要方向。
二、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是以导师制和艺术设计工作坊群为核心的实践型培养体系。导师制是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实践的内动力,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属性“匠人之道,一以贯之”的重要体现。专业教师要以不断学习和更新本专业知识体系为根本,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科研、专业能力,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和思想体系,以身作则,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机制。艺术设计工作坊群是艺术设计创新教育多维发展和跨界、融合的基础,是文化创意和专业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学生自主生成性学习的原力发动机。只有建立导师制度和艺术设计工作坊群,才能发挥专业人才的动能,凝聚共识、创新机制,全面提高一流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1.建立学生组群
以自主生成性学习为目标的学生组群建设,把学生个体按照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进行分类,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组成组群,组员分别进入不同的工作坊选择导师进行学习和实践研究工作。各组按照实践项目或研究问题的性质(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实践项目领域划分)确定组长(具有动态的性质),根据项目的需求,借助综合大学优势,向学校和社会开放招募人才,以“教室——工作坊”为实践空间展开实践工作,形成优势互补和相互研究、学习,达到自主生成性学习的目的。
2.学生组群建设的逻辑关系
各组划分的原则能够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全组成员先分后合的学习机制(分别进入导师工作坊学习实践),共同完成实践研究项目,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性学习环境,实现知识全覆盖的目的。动态的组长机制,实现各组的个体都具有全局思维、跨界思维和用户思维的综合领导能力。学生组群建设是解决教学师资不足和专业空间利用率不高的唯一路径,是导师制度实施和分类指导体系的重要保证。分类指导的实施和学生组群建设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理论在艺术设计实践教育领域的综合体现,是实现优势互补,达成创业实践、跨界、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构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意义
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是以艺术设计思维模式为基础的培养体系,通过跨界、融合创新实践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专业知识体系和多维知识体系。主要表现在学生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能力、面对社会的服务能力、时间空间的利用能力和意识形态的转变等方面能力得到改善和提升。
1.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艺术设计实践研究的运行过程中积累大量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成果,经过理论研究的梳理和提升,将这一成果运用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迭代和更新,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国际文化视野、关注社会前沿、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面对社会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以不断变化的实践项目和社会问题为基础,研究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跨界、跨学科、跨领域的平台开放模式,能够使艺术设计进入更大的服务空间,抓住更多的机会,依靠校内校外资源,获得更广泛的成果,全面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3.改善学生规划时间能力和艺术设计教育空间的利用能力
對于学生,传统的时间规划是以课程和学分为主的规划,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阶段,面对大学的培养模式(主动学习)无所适从,流失时间是现代大学生的通病,是一种度假式的学习方式。艺术设计实践培养体系通过实践,引导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和生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时间利用率。组群建设把分散的个体通过空间的方式进行整合,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时间利用率的提高和团队合作的模式对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无论空间还是时间都是实现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4.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系统的实践和研究,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初级阶段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学习和实践研究阶段。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学生自主式生成学习的模式。自主学习底层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研究和学习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在洞察社会和生活的过程中自主生成问题,有利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创造新事物和新改变。
现代设计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设计不断强调多种学科知识交叉、实践创新并重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设计的外延不断发生变化,设计教育的路径和目标也应突破传统设计界限,强化交叉学科与专业的融合创新,培养具有互联网品牌思维、现代设计理念及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创造优良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关注行业前沿、重视社会需求,形成以跨界、融合为驱动力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综合的创造思维、领先的审美判断以及科学的工作方法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43.
[2]宋玉.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设计教育,2018(12):98.
[3]邬烈炎.关于国外课程的引进与不成功的“本土化”——以图案、素描、构成课程为例[J].中国美术教育,2001(6):15.
编辑∕杨波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