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试论中药配伍中的中医“和谐”观

2023年09月26日

- txt下载

【摘要】
通过对中药配伍理论的内涵、 科学 实质进行探索,分析中药配伍 规律 的具体应用,发现中医“和谐”观是中药配伍规律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中药配伍理论是中医“和谐”思想的继承与 发展 ,中药配伍应用中不断体现着中医“和谐”观的内涵与精神。
【关键词】 中药配伍; 中医“和谐”观
  运用中药配伍进行整体 治疗 ,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也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对中药配伍理论进行研究,对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中药配伍的最大特点是多种药物的相互配伍,形成优化组合的整体,发挥治疗的整合调节作用。因此,中药配伍理论是中药组方法则的核心。中药配伍是指两味或两味以上的中药配合应用,一个或更多的配伍有规律地搭配就形成了方剂。近年来,关于中药配伍理论的研究,引起广泛的重视,从多方面对配伍理论的内涵、科学实质进行了相关探索。配伍理论主要有药物的君、臣、佐、使、七情、药对配伍、药量配伍等。本文就中药配伍理论的立论依据和理论指导因素进行分析,阐述中药配伍规律的实质是中医“和谐”观内涵的拓展,中药配伍的应用不断体现着中医“和谐”观的内涵与精神。
1 中医“和谐”观的内涵
  1.1 “和谐”观的 哲学 内涵 中医“和谐”观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人合一的寓意源远流长。它的提出来源于古代哲学。“和”是 中国 古代哲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又被称作“太和”或“中和”,张岱年将其列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之一[1],它对于中国传统的认识论和科学发展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有协调、融洽、适中之义。“和”字起源很早,甲骨文、金文已屡见不鲜[2];“谐”从言,皆声,为“调和”之意。《周礼·地官司徒·调人》曰:“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 [3]”将“和”与“谐”两字直接连在一起。《周易》中的“和”主要作为一种 自然 界至高的和谐状态解,《周易·乾第一》的彖辞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即指在乾阳之气化生万物的变化过程中,能够达成高度和谐的状态,则万物生长成熟,族类蕃衍。这种状态是通过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来实现的。“和”作为哲学范畴,当确立于先秦,并与儒家之“中庸”思想关系密切。但细究其义,可发现“和”包含了相反相成、相从相应、阴阳 交通 等多重意思并且随环境条件不同,其强调的哲学侧重点亦不同,或言其异,或言其同,或言其动而化。
  1.1.1 相反相成之谓和从“和”的本义看,包含了相反相成之义。“和”是动态的,互相作用的,不停发展的。在儒学早期的记载中,“和”中不同的因素被强调,因为,只有“不同”,才能推动事物不断运动以达到“平和”的状态,最终达到进步。
  1.1.2 相从相应之谓和 最早强调不同事物的顺应关系而成其“和”的是道家,《老子·五十六章》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4]”“和”在此是顺应、和谐,以达到不偏不倚之意,已经不再强调多样性的统一了。“和”的内涵重心的转变标志着哲学思想从百家争鸣向儒家大一统的过渡。
  1.1.3 阴阳交通之为和先秦哲学也论述了“和”的状态形成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对阴阳二气的交感转化之中。此种说法应以道家与阴阳家为代表。《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通过气化而使天地阴阳交通相合,即是“和”的体现。同样,人之生亦赖于这种“和气” 。“和”不仅作为自然界的运动现象,也是人体的生命现象。
  1.2 “和谐”观的医学基础
  1.2.1 《内经》中的阴阳和谐观为中医“和谐”观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内经》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首次系统、明确地提出了阴阳和谐理论。《内经》把阴阳概括为对立双方的“阴阳离合论”,相对于中国古代其他辨证思想,《内经》明显地更重视“合”的方面,认为阴阳不可分离,相互为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5]”也看到了阴阳的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内经》常以“和”代表各部分功能的正常状态。如《灵枢·本脏》所云“血和”“卫气和”“寒温和”等等。可见,“和”是生命的最佳状态。虽然疾病复杂多变,但无论病变机制如何,都不能离开“和谐”这一共同因素。当阴阳的不和谐发展到了严重的程度,阴阳双方难以维系相合,难以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必然会分离决绝。《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6]”。总之,要促进和谐。“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如果违背了这一原理,必然会加剧阴阳的不和谐,而导致其极端化[7]。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