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载

【摘要】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和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文中提出了几点思考,强调通过“改革德育内容、优化德育过程、建设德育队伍”等积极有效的方法,以期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道德教育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负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师生群体是全体公民中应该具备更加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一部分,高校要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和窗口作用。
  青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不懈地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近几年,高校通过思想品德课、道德教育进网络和实施素质教育,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生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和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1 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现状
  1.1 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会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我国而言,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大量政治、文化观念以不同方式越来越普遍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加速道德上的斗争与融合;另一方面,两种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进一步加剧。经济全球化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加剧和空前复杂,主流意识存在着被削弱的威胁。因为随着经济、文化、商贸等各种交流活动的频繁出现,原先敏锐而前卫的 意识形态的交锋和斗争,往往被各种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所掩盖,从而不知不觉地使主流意识受到冲击最后甚至可能同化。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最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其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更为强烈的冲击。从而对他们的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社会行为、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一切无疑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2 市场经济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
  1.2.1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从总体上说是不断地提高的,如主体意识、时间观念、竞争意识等逐渐增强,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可回避的负面效应。在计划经济时代坚持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最根本最直接的出发点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障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结合,但是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不一致时要自觉地无条件的服从集体利益。在市场化进程中,随着人们对“自我利益”意识的重视,部分大学生在集体利益受到损害时却漠不关心,视而不见,在行动上以个人利益为主,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的集体主义精神就受到了削弱。
  1.2.2 优秀传统道德文化遗产是我国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我们民族历来强调的那种自强不息,为他人为民族献身的浩然正气,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克己奉公精神,那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为正义而不惜一切的高风亮节与情操,应当代代相传。有的大学生背离了既有的部分优秀道德观念,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乘虚而入打开了方便之门。大学生中坚持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主张一切从个人需要和幸福出发很有一定的市场。
  1.2.3 改革开放后,现代西方伦理思潮涌入我国,对我国大学生的道德观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伦理学的非理性主义,部分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情绪主义冲动,也助长了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虚无主义。在新的形势下,德育工作只凭简单的理论说教,绝对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这就造成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
  1.3 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
  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信息庞杂,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消极、迷信、黄色的内容。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计算机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使用者消失了自身的外部形象,唯有道德形象在运作。
  1.3.1 网络文化的多样性易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网络信息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共用信息,由于各种社会政治力量都力图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地,不同文化的传播和碰撞在网上更加激烈。同时,网络信息又是一种多元变化的信息,每一个问题都是多维的、变化的,试图直接给出一个问题的具体答案或者仅用一种价值观念去评判是非几乎变得不可能。由于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接触的观点更多,当代大学生很难再简单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同时,在理解信息方面他们也更加主动,不会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这样一来,教育者在学生传播、接受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了,学生自我判断是非标准的自主性、独立性更强,世界各国,特别是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和冲突更加直接、更加激烈,因此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不容易。
  1.3.2 网络的虚拟化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因特网技术将地球浓缩在一张无形的网络之中,“一网打天下”的网络弥补了其他联络方式的不足。在网络中,行为主体的人际交往都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的,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不知道对方性别、年龄、职业等)。这种交往方式的形成,消解了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一些缺陷,人们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热情关怀。但是,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此外,由于经常可在网上碰到诸如发布虚假信息、网上恶作剧、网上欺骗、网上偷窃、传播病毒、侵犯知识产权等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也会使人觉得交往安全感下降,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难以存在。
  
  2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
  2.1 改革德育内容
  2.1.1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当以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目标之一。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国政策的导向对社会和谐问题关注不够。反映到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就是在认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时,比较多地强调它的政治功能。对于道德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则很少谈到。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情况下,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也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纳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总体规划,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
  2.1.2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新理念、新认识,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来说,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从而把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