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义务教育学校差异均衡发展研究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载

  [摘要]义务 教育 薄弱学校的生存困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生源、师资和文化问题是造成薄弱学校形成的三个重要原因。要改变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生存困境,就必须通过理论研究者和校长、教师的合作,引导学校转变观念,在差异均衡的视角下重新定位基础教育优质学校的 发展 目标,对学校发展进行 科学 合理规划,改革课程和教学管理模式,帮助学校走出困境,探索 经济 中等发达地区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义务教育;差异均衡;南京市栖霞区义务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基于南京市栖霞区义务教育发展的考察
  
  栖霞区位于南京市区东北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苏南、苏中、苏北分别代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那么栖霞区的经济则可归属于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因此我们研究的问题域为“我国东部经济中等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发展”。该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相对落后于其他城区,有许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但该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历史 悠久,基础教育的文化积淀深厚。当年陶行知先生在这里创办了晓庄师范、燕子矶小学等著名学校,以实践他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思想。现在这里还保留着“燕子矶小学”等学校校名,并且,当年陶先生的办学口号依然在这里的许多学校保留着。调查过程中校长们反馈薄弱学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源问题。从调查的23所学校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被调查学校都认为自己的生源不好,或者存在问题。没有生源或者没有优质生源被校长们认为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境。生源困境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课测评过程中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择校方式流向市区的“名校”或者区内的一些民办学校,这种现象造成了施教区内所谓“优质”生源的流失;其次,生源的家庭经济背景不理想,各校生源主要包括外来民工子弟、附近因拆迁失地的农民子女、经济适用房的原市区居民子女和其他本施教区内的学生;再次是学校区位对生源的影响,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一些学校从原来较好的 交通 地段搬迁到比较偏远的地段,交通变得不方便,施教区内的学生不愿到学校就读。表面上看来,生源成为学校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生存困境。
  第二,师资问题。从调查的结果来看,除了距离市区较近的几所学校在近三年内只有少量教师调离原工作学校的情况外,其他学校都存在大量教师单向流出的现象。虽然教师在流出后有少量新招聘的大学生补充,但依然不能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一部分学校,尤其是那些原来的厂办子弟学校,教师总数有余,如南炼中学、马群中学的师生比都在1:5左右,但教师的学科结够不合理,年龄老化,不能胜任日常教学的需要。
  第三,文化问题。几乎所有学校都认为自己的校园文化积累不厚,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即使像“燕子矶小学”“迈皋桥小学”这样本该有着深厚的陶行知思想传统的学校也认为自己的校园文化积淀不足。传统的教育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新的校园文化又没有产生,在城市化进程中学校这块本该有着丰富文化土壤的地方发生了文化断裂现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校长都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他们或者领会不到校园文化的含义,或者不知道如何去提炼、生成自己的学校文化,难以对自己学校文化的核心特色有准确定位。
  
  二、理论的反思:差异均衡视角下的优质学校
  
  (一)问题:困境抑或优势
  首先,学生是育人的对象还是学校实现利益的手段?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目的是育人成人,学生是学校关爱培养的对象。学校应该具有强烈的生命关怀意识,然而基础教育实践中情形却不尽如此。一些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忽视了学生的利益,学生被学校用来作为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这种办学目标违背了教育育人成人的本义,它是 现代 化过程中市场意识和经济利益对学校的冲击下形成的一种学校发展观,它给学校带来的发展只是短期的,所造成的危害却是长期的。办学校并不能都是为了利益,基础教育不能受经济市场利益的驱动,它应该有自身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就是学生的成长。
  其次,教师发展是靠外在管理还是靠内在自我主动?调研中我们发现,校长对教师发展主要依靠量化科学管理,许多学校的发展规划中都提出了要使教学管理从粗放状态走向精细状态,企图通过频繁的日常教学行为的检查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管理思想把科学管理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外在的量化模式,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主体意识的积极作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更多的是来自教师主体内部的需要而不是来自外力的督促,自我主动的发展应该是教师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教师管理过程中,不能仅仅把教师作为考评的对象,甚至把考评的结果作为一张管理的王牌来使教师对学校的日常规章制度“就范”。任何情况下,制度都是为人服务的,教师管理制度是为了教师得到更好的专业发展。管理制度的刚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应该是一致的。
  再次,文化是靠外力人为打造还是靠内力自我生成?校园文化彰显着学校的特色,校长们在对学校进行规划时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他们像 企业 打造商业品牌一样打造校园文化,错误地认为几个标语口号、几个橱窗、几处文化景点就是学校文化,校园文化的理解被简单化、庸俗化。最明显的例子是,学校的“校风”“校训”“学风”“教风”只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的一种点缀,领导、教师、学生对这些所谓的“校风”“校训”“学风”“教风”并不在意,这些东西并没有深入到师生的心里,其作为文化的教育作用是虚浮的。其实,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的历史中积淀而成的,是长在物化的校园环境中的。几棵大树、一丛小草有了人的活动就成了文化。校园文化不是以标签的形式外贴上去的、不是符号化的贴图,而是具有极大感染力的鲜活的生命意识。
  
  (二)优质:精英抑或大众
  首先,优质教育是平民教育还是精英教育?表面上看,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二者是有机统一的。精英首先得做一个平民,就是要能做一个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作为一个民族或社会的精英,他首先要有一个平民的情怀,而不是高高在上以俯视的眼光傲视众生的精英;精英要有平民的生活基础和生活能力,而这个基础的培养是基础教育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同时基础教育的平民意识并不反对让孩子将来发展为精英,只是要让孩子打牢作为精英的基础;精英是生活在大众中的,是否成为精英不是依靠所取得的物质成绩来判断的,每一个行业里都有精英。优质的基础教育是平民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
  其次,优质教育是成人教育还是拔尖教育。孔子的“成人”思想是 中国 传统人才论的精华,教育的首要责任是要让孩子“成人”,人是教育的本体,教育因人而存在,同时人也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为了人的存在。如果在人之外寻求一个教育目的就违背了人的发展 规律 。人们眼中基础教育的优质教育陷入了对教育认识的误区。人们不是在帮助孩子“成人”上做功夫,而是企图通过“拔尖”将孩子打造、包装成所谓的“小明星”“小科学家”。人们眼中的优质教育让儿童失去童心,使儿童成为一个个小大人,长着一个儿童的身体,却说着大人的话,做着大人的事。这种所谓的优质教育让儿童失了天性,儿童不成为儿童了,这样的优质教育优质在哪里呢?其目的又是什么呢?
  再次,优质教育是普及教育还是择优教育?生源问题是困扰着薄弱学校的一个大问题,校长们都认为没有好的生源是他们学校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他们都想在招生的过程中得到好的生源,好的标准就是文化课的测试成绩。每年招生的时候,校长们都在为这个问题绞尽脑汁,效果却依然不理想。其实校长们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费那么大的脑筋,生源问题、施教区的设置是客观的现实,校长和教师无法去改变,择校是家长的权力,校长和教师也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校长的办学观念,你办的是什么学校,为谁服务?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孩子,我们就要教育怎样的孩子,并且要将他们教育成人。家长可以选择学校,但我们的基础教育学校不能选择孩子,因为我们承担着社会育人的责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爱满天下”。我们不能把基础教育办成择优教育,优质的基础教育是有教无类的教育、是爱满天下的教育。
转贴于 http://www.lwlm.com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