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高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课程化的研究与实践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载

【摘要】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当今时代提出的战略性需求,也是高校 教育 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这种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就业、择业和创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学生以学为主的情况下,科研能力培养客观上与之存在着时间上的冲突,而结合课程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早期科研训练,可以确保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合理协调 发展 。
  【关键词】科研训练 体制与机制 人力资源 课程改革
  
  作为 科学 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科研创新和创业活动日益成为 经济 发展的引擎和重要推动力。在大学生中有意识的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精英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对于在校大多数本科生来说,利用课堂来进行科研的指导,并有效的利用课余时间来从事科研活动,是充分发挥大学生科研人力资源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使大学生科研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1 大学生科研训练课程化的意义
  
  1.1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1] 法律 明确要求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目前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基本没有纳入高校的科研人力资源的正规管理。实行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课程化,对高校教育培养目标有现实的意义。
  1.2 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校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某一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具有适应未来各种挑战的综合能力。[2]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实施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
  1.3 科研训练课程化的实践意义
  科研训练课程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科研活动与相关课程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探索性学习。其核心是抓住与学科、专业及课程有关的科研环节进行训练,使学生获得相关体验。[3]实践表明:科研训练课程化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目的和科研意识得到了加强,促进了课程的学习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 大学生科研训练课程化的特点
  
  2.1 启蒙性
  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在大学期间对其进行科研素质的培养是很好的时机。让他们在教师的辅导和影响下,提早接触科研活动,边学习课程知识,边接受科研思想的熏陶、了解科研理论、方法和实际过程。但这种科研的基础教育和训练,带有启蒙的性质。
  2.2 引导性
  实践中任课老师的引导作用和知识结构特别重要。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完教学计划;第二必须具备较强的科研与科研管理能力;第三应掌握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我国的科研体系;第四要清楚科研管理的体制与运行机制。导师可以利用全国各类大学生竞赛、大学生科研立项、各级科研立项来指导学生了解科研的全部过程。
  2.3 自主性
  训练中实现教学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既充实了教学的内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又使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育有了新的载体。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擅长的领域及兴趣爱好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是科研训练课程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以任课老师应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4 综合性与连续性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连续性的,是需要积累的。学科是综合性的,科研能力与素质也是综合的;科研工作本身是连续性的。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必须构建具有综合性和连续性的体制与运行机制。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