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真菌性鼻旁窦炎的影像学诊断

2023年09月26日

- txt下载

真菌性鼻旁窦炎相对少见,主要由曲霉菌感染引起,其次为毛霉菌,其它少见的还有念珠菌、孢子菌、隐球菌和放线菌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真菌性鼻旁窦炎的病变形态特点,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和并发症。笔者收集本院2001年3月—2009年6月期间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真菌性鼻旁窦炎32例,并对其X光片、CT、MRI的影像学特点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32例患者,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29-63岁,平均41岁。X光片摄副鼻窦瓦氏位;CT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 Emotion6螺旋CT扫描机,层厚4mm,层间距4mm,采用冠状位扫描;MRI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MAGNETOM C 0.35T磁共振成像系统,层厚4mm,层间距1mm,T1WI、T2WI横轴位和冠状位成像。
2 结果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旁窦炎30例,其中累及上颌窦28例,蝶窦9例,筛窦7例,额窦1例。X光片示鼻旁窦内密度增高29例,骨性窦壁增厚、硬化3例;CT示鼻旁窦内软组织密度填充32例,呈不规则息肉状2例,病灶内散在点片状或砂粒状钙化27例,窦壁增厚、硬化11例,CT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强化23例,不均质强化6例,无明显强化1例;MRI示T1WI呈低信号28例,等信号2例,T2WI呈低信号27例,病灶边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3例,MRI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强化24例,不均质强化5例,无明显强化1例。
侵袭性真菌性鼻旁窦炎2例,均位于上颌窦,X光片示鼻旁窦内密度增高2例,骨性窦壁模糊1例;CT示鼻旁窦内软组织密度填充2例,骨性窦壁破坏2例,眶内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眼球突出1例;MRI示鼻旁窦内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 2例,眶内软组织肿胀,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眼球突出1例。
3 讨论
真菌性鼻旁窦炎在鼻腔和鼻旁窦内可致病的真菌有多种,以曲霉菌最为常见,少数可为毛霉菌等。曲菌病大多属非侵袭性,发生于一般尚健康或有过敏体质者。临床表现常似一般鼻旁窦炎症,但可有涕中带血,鼻分泌物中有小痂结,近年来报道的病例以温湿地区为多。少数曲霉菌具有侵袭性或呈爆发型发作,多发生于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低下者;病变 发展 快,常向眼眶或颅内扩展,有骨质破坏,可似恶性病变。毛霉菌病大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不良者,可见于糖尿病、白血病和淋巴瘤等长期应用化疗、激素和抗生素的患者;以起病急,破坏力强,鼻腔和鼻旁窦为好发部位,多向面深部、眼眶和颅内扩展,可出现诸多并发症。
真菌病的基本病变为粘膜炎症后形成肉芽肿,毛霉菌等致动脉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血管栓塞可导致组织坏死和骨质破坏。真菌病可发生于鼻腔和任何鼻旁窦,多为单侧,以上颌窦最为常见,筛窦、蝶窦和额窦病变易招致眼眶和颅内侵犯,偶有与呼吸道、口腔、咽部等真菌病变伴发。
普通X线片可以显示鼻旁窦内的病变,骨性窦壁的增生、硬化和骨质破坏也可以显示,但缺乏特异性征象,与普通炎症及肿瘤病变鉴别有较大难度。
CT可较好显示真菌性鼻旁窦炎的某些形态特点,了解病变侵犯部位、范围和并发症。在CT上表现为鼻腔和鼻旁窦内软组织呈结节状或息肉样不规则增生,病变密度多较高或欠均质,可为造影剂部分增强。窦内无或有少量积液,有的病变组织可充满窦腔,病变周围有较低密度水肿带。曲霉菌的增生软组织内半数以上可见点状或斑块状高密度钙化,有的也可呈线隔状密度增高,系真菌菌丝坏死区钙盐和铁等结合产物,这一特点常为支持本病诊断并与一般炎症鉴别的要点。很多屡发或偶发涕中带少量血丝的鼻旁窦炎者,就是由上述特点获得诊断的。
曲菌所致鼻旁窦病变常限于单侧上颌窦或蝶窦,可引起窦壁骨质硬化,少有骨质破坏。侵袭型病变可有骨质破坏,多呈斑点状而非大片破坏,有的骨质侵蚀可为多中心或多个鼻旁窦侵犯,可倾向真菌病诊断而与恶性肿瘤鉴别。
侵袭型病变常向鼻旁窦周围结构蔓延,可出现邻近眼眶、颌面深部结构(颞下窝、翼腭窝和鼻咽颅底等)的软组织密度增高,增强扫描可更清楚,有的也可形成脓肿和坏死低密度病灶。颅内侵犯可为炎症增生病变和脑血管阻塞所致缺血或出血的混合性改变,也可出现低密度脓肿,其周围有不同程度增强及轻度水肿带。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lwlm.com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