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西藏面具

2023年10月03日

- txt下载

特产名称:西藏面具 产地:西藏阿里
一、简介

面具,藏语中称“巴”,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遍及西藏各地。西藏面具是从宗教艺术派生出来的一种工艺品,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宗教面具、藏戏面具和民间歌舞说唱面具。由于地域的差异,用途的不同,西藏面具呈现出多姿多彩、对比强烈形式各异的特点。
二、产地
西藏阿里。
三、 用途
各种民间表演活动。
四、 特点

多姿多彩、对比强烈。
五、历史渊源
远古起源和产生时期据西藏早期史籍《五部遗教》记载,在聂赤赞普之前,“时蕃人无君,用山岩构筑城堡,将衣食物品装藏其中。兵少而无力御敌时,粮少而不由自己时,吐蕃雪域之中心,迎来布杰以前之六统领。地下发掘的遗存表明,西藏至少在五千年以前,以藏南雅鲁藏布江流域和藏东三江谷地为中心,已产生堪称发达的新石器远古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藏就产生了第一个王聂赤赞普。从聂赤赞普至拉脱脱日年赞王共有二十七代,为西藏神话传说时期。在这个时期已产生口头神话、历史传说的仲、猜谜巫卜的德乌和原始宗教苯波信仰三种意识形态,也就是西藏本土藏族先民们自己独创的远古苯教文化。罗马尼亚学者泰纳谢说过:“原始人的神话包括了他们全部的文化。稍晚,从中分离出宗教(已经教义化了的)、分科科学、诗学、音乐和造型艺术。”
六、形成发展
西藏面具艺术最早就起源于吐蕃早期的苯教文化,即民间原始祭祀和图腾崇拜之中,先在图腾拟兽舞蹈中产生动物面具。“图腾崇拜是旧石器时代中,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形成之初的产物,距今至少有两三万年的历史了。”德国人类文化学、民族学、宗教学研究权威施密特的《原始宗教与神话》一书中说:“在母系文化中,对于死者,除用食品作贡献外还用血献祭祀,这些条献,大概原来就是用于部族的‘最初的母’,‘月中老妪’与‘地母’的……在下列的母系民族中,都有这种风俗:印度尼西亚,印度支那,西藏,及由西藏向北传入中央亚细亚的畜牧民族。”四川平武的白马藏族祭祖时,“白熊部落要戴着熊猫的连皮头骨,披上熊猫皮;黑熊部落则戴黑熊头和披黑熊皮,各自跳起模仿熊猫或熊生活习俗的舞蹈……这类被顶在舞蹈者头上的动物头骨,就是最早的面具”。据《西藏王统记》,在松赞干布颁布十善法典的庆祝大会上,“最大祛王,解闷娱乐,金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犀牛,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
七、历史记载

松赞干布颁发十善法典,举国欢腾,王室与臣民进行盛大庆祝会,“高树之巅旗影飘,大正法鼓喧然擂”,“蕃民人人皆跑马”,“或饰犀牛或狮虎,或执鼗鼓跳神人,以各种姿态献乐舞,大挝天鼓与琵琶,钹饶诸乐和杂起……”(参见王沂暖译的《西藏王统记》和《藏族文学史》汉文平装本第304页)这里记述的“或饰犀牛或狮虎”,显然是指人戴面具的表演。记述史事翔实、常为后世史学著作依据的《巴协》,对桑耶寺的开光和落成典礼有这样的记载:“寺外的各座佛塔之间摆满食品与奶酪,分赐给参加演出节目的演员,每人二三份,无一遗漏之后,各个演员进行精彩的表演。第一天,只见在药王山嫩噶和扎琼两峰的阳坡上,忽然出现了梅花鹿。表演者牵着它绕场一周……”(《藏族文学史》汉文平装本第93页)这个梅花鹿,显然也是由演员身披鹿的面具外套来扮演的。王森所著《关于西藏佛教史的十篇资料》1965年版第15页上说,在桑耶寺的落成典礼上有这样的表演:“又扮牛虎狮子形,头戴面具舞吉祥。”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吐蕃王朝的早期藏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已经比较发达,其中就有不少戴面具的拟兽舞蹈。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