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网PWA视频评论

陶诗中的语文教育智慧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载

陶诗中的语文教育智慧
一、语文:用书如用刀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了大语文。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又有人提出了小语文。一前一后,间隔约30年,这正应了那句古语:30年河东,30年河西。
  语文,大耶?小耶?其实,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已经思考这个问题了。在《诗的学校》中,他诗意地阐释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宇宙为学校,自然是吾师,众生皆同学。[1]联系陶的教育实践来看,他编的两套识字教材《平民千字课》《老少通千字课》均以生活为中心,强调教学做合一。此外陶又秉承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他的课堂已不局限于教室,他与学生一起排演戏剧,主张语言文字应在做上学,在活动中学习。如此看来,他心目中的语文似应归入大语文之列。诚然,今日之学校教育与彼时之社会教育,今日之中学语文教育与彼时之国文师范教育均不是一回事,但其相通之处在于,语文教育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大自然。其实,两者本不在同一层面上,它们并不相悖。从逻辑学的角度讲,小侧重内涵,大侧重外延;从语文教育哲学的角度讲,小侧重语言本体,大侧重外在世界;再形象地讲,朱熹有月印万川之论,小好比川中之月,大恰如月下万川。我们应摒弃机械唯物论,努力实现以小总大,大中见小,大小共生,和谐整一。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多地在姓资姓社上纠缠,事实上,不管是白猫黑猫,逮得住用这个耗子就是好猫。只要守住用这个底线,我们的教学资源理应有它的开放性,教学过程应有它的活动性,教学手段应有它的丰富性,教学理念应有它的多元性,教学风格应有它的多样性,课程结构应有它的综合性。所以,尽管陶行知搞的是大语文,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一个用字:用书如用刀,不快自须磨。呆磨不切菜,何以见婆婆?[2]语文就是这样极具张力,陶行知一下就戳中了要害。
  二、阅读教学:自随与自由
  1.常读常自随
  诗是人类的母语,读诗能滋养人的诗性。中学生语文学不好,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喜欢读诗,未能养成诗性的精神。不妨看看陶行知是怎样读诗的。在《携诗游》中,他说:李杜文章在,常读常自随。遇景即看景,无景还读诗。[3]显然,陶非常喜欢读诗,而且是读经典的诗,常读常随,如痴如醉。所谓自随,就是追慕先贤,自觉养护诗性之精神。他读李白,仿佛谪仙之魂附体。他读杜甫,仿佛对面立着观音。没有对先贤的追随,何来捧着一颗心来的赤子情怀?何来爱满天下的菩萨心肠?他不仅读诗,而且写诗;在追随中,陶行知将自己的教育人生提升至宗教境界,诗的境界。在古希腊语中,美和善用的都是同一个词,在近代德文中,情况也相仿,它们仿佛都在说,离开善就无所谓美。而在陶行知的教育哲学中,至善的教育即是至美的教育,至美的教育正是至善的教育。诗文读解有三种境界:低境,仅得其意;中境,辞意兼得;高境,移情与自随。自随才能入诗,才能会心。
  当然,只读诗书,不读生活这本大书,终究是读死书。陶行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应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所以真正的携诗游,除了无景便读诗,还得遇景即看景。所谓看景,就是与生活打成一片,生活能教给我们书上学不到的东西,生活即吾师,生活即文本。
  其实,古人治学,无景便读诗遇景即看景者大有人在。孔子论学,既强调向别人学,更强调自己去观察,整个《论语》言闻者有50多处,言见者则有70多处。荀子也强调:不闻不如闻之,闻之不如见之,见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在荀子看来,为学之道,行是极端重要的,而行不是盲目的行,它是建立在闻、见的基础之上的。
  2.生来要自由
  最近听了一些中小学的语文展示课和比武课,隐隐地感觉到一种奇怪的审美取向 尚巧,教者往往过于追求教学设计的精巧,过度执着于教学技巧的展示,评者往往也是乐道于教者的巧与技上,而其潜在的危险尚未引起足够的警觉。近年来,有人竟提出了精致语文的口号,这更应予以警惕。因为,精巧的背后往往就是思维控制,精致的背后往往就是人的可能性的丧失。教学设计需要优化,但优化并不等于精巧,也不等于精致。教学设计的最高理想是大巧若拙;学生可以逐巧,教师应当求智,教师应在引出学生的巧上多用心思。
  陶行知反对控制,主张自由,因为自由乃人性之基,诗性之本,创造之源。在《诗的学校》中,他呐喊道:生来不自由,生来要自由。谁是真革命,首推小朋友。[4]面对话语霸权,教学专制,我们需要的不是变革,而是革命。联系阅读教学来看,我们一样需要革命,需要建立被压迫者的自由阅读论,进而实现学生的话语自觉,生命自觉。其实,这种自由学习的思想跟陶的教学法主张也是一以贯之的。1919年,在《教学合一》中,他就反对那种拿知识赈济别人的教授法,首倡教学法。他说,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
  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需要解蔽。如何解蔽?首先要重建单篇教学的秩序。围绕单篇的教学,应着重考虑多读少教,先读后教,以读定教;既重讲读教学,更重读讲教学;既重读法指导,更重自读悟法;既要文本细教,更要用文本教;将教师的相机授予建基于学生的自由阅读,将教师的逻辑建基于学生的逻辑,将听评课的指标建基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其次要重构单元教学的秩序。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课外阅读,然而,当下的课外阅读生态已经严重恶化,倘若再简单地固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未免显得迂阔。建议充分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对精读课时进行二次分配;既要选篇细教,更要成组类教;在异中求同中把握规律,在同中求异中学会活用。
  语文课程运动的内在规律告诉我们,课程是分层次的,教师所教课程并不等于学生所学课程,更不等于学生所得课程。学生所得有时需经由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但更多的是无需经由教师,学生可以直面文本,学生所读可以直接转化为学生所得。语文教学的内在逻辑不是课程标准 教材 教师 学生的线性结构,而是一个环拱结构:学生犹如北辰,稳居结构的中心,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则呈拱辰之势,共同指向环拱的中心。学生的主体阅读具有合法性与神圣性,学生有话语对象的选择权,师生之间的对话应服从生本之间的对话。

收藏

相关推荐

清纯唯美图片大全

字典网 - 试题库 - 元问答 - 繁體 - 顶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